半岛客户端记者 王永端
一次不经意发现,让莱西农民李占平将一种“怪鱼”引到了青岛养殖。经历了最初艰辛的摸索期,第三年,他终于得到了收获,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李占平对史氏鲟的习性已经了如指掌,他对其雌雄却仍旧难以分辨。记者探访了解到,史氏鲟个体大、寿命长,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鲟要长到9~13岁才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在这之前很难分别出它们的雌雄。
偶然|三年投入终有收获
2011年,当时46岁的莱西市日庄镇的李占平前往山东临朐县,发现当地有养一种“怪鱼”的。“家就在产芝水库周边的我,见过无数种淡水鱼,但我就是没见过嘴巴长长的那种‘怪鱼’。”李占平说,他从当地的养殖户那里得知,他眼前的怪鱼叫“史氏鲟”。当他听说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因营养价值丰富走进高端消费领域后,心动了。
从临朐返回莱西,他一直琢磨着如何养史氏鲟这个事。回家后他拿出积蓄又赶到了临朐,学到了建造鲟池的大小、喂养史氏鲟的注意事项等。
回到家后,李占平租起土地建起了一组有着盛养鲟苗、中鲟和大鲟的3类养殖池,而这3类养殖池共有近400平方米。鲟池建好后,他又去临朐花2.5万元购买了5000尾鲟苗,并请来了当地养殖行家,将这些鲟苗放养在了自家的水泥池里。
“当时我建的池子是露天的。”李占平说,有一年夏天下暴雨,眼看着池子里的积水差点就要没坝了。有了这次教训,李占平在池子的上方加建了厚厚的塑料薄膜,这个厚厚的薄膜,如农作物的冬暖大棚。这样一来,不仅不用担心暴雨,还能在寒冷季节里促进史氏鲟的生长。
头两年,史氏鲟还不到出售期,李占平一直在向5000尾鲟苗投钱。到了第三年,当鲟苗长到五六斤重的时候,李占平第一次开始向外出售。“卖鲟就赚了8万多元。”李占平说,单就种庄稼,他3年是赚不了8万元的。
养史氏鲟的第4年,李占平第2次大批量出售史氏鲟,这一年让他又赚了一笔:整整10万元!在李占平的精心呵护下,此后,每年史氏鲟都为他带来不菲的收入。
此时的李占平不仅增加了养鲟的尾数,还在史氏鲟养殖周边的平地上挖出了一个7亩地的大平塘,他计划着要在这个平塘里养上鲢鱼、草鱼和鲫鱼等。有了这两个赚钱的大池子,他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做一个渔业养殖户了。
记者在李占平的史氏鲟池发现,尽管当天的室外气温只有19℃,但李占平被塑料薄膜覆盖着的室内温度却高达28℃。“冬天室外的气温在零下的时候,大棚内能保持10℃以上的气温。”李占平说,史氏鲟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0℃以上,有了大棚,史氏鲟在冬季也一样生长。
挫折|养殖7年,最怕停电
人工养殖史氏鲟,水质决定着史氏鲟的生死。起初,李占平刚引进鲟苗时,为了保证水质的绝对干净,他专门在养殖区域周边打了一眼深水井。保证水质的干净之外,还必须一刻不停地向水池内注氧。对此,从养殖初期开始,李占平就在数个水泥池子里放置了多个充氧泵,每天24小时不停工作。
对于李占平而言,最怕的是停电。一旦停电,充氧机失去工作状态,也就意味着史氏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死亡。
2013年夏天的一天早上,李占平像往常一样起床去池子边察看情况,结果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水面上漂浮着无数条史氏鲟的尸体!
这是怎么了?惊慌失措间,李占平才发现安装在水池一边的充氧泵处于非工作的状态,李占平仔细检查发现是当夜的大风让输电线断裂,致充氧泵工作发生异常。看着辛辛苦苦养了两年多的千余条史氏鲟就这样漂尸水面,李占平心疼地不得了。
他将这千余条3000多斤死鲟捞出之后,全部埋了,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还有一次,当地短时停电而致充氧泵再次罢工,李占平发现后,立马拿着器具来回在水池里搅和水,让水“活起来”,才未发生异常。
这之后,李占平不但买来了停电报警器,还买来了发电机。
习性|长到九岁才能生育
史氏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野生的史氏鲟是不允许销售的,但是养殖的可以,只要到渔政部门办理手续即可。野生史氏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养殖史氏鲟7年来,李占平养的最大的史氏鲟达40余斤。一个让他这个“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是,7年来他将史氏鲟当成了宝贝,可至今为止他识别不出池子里这些游来游去的宝贝,哪尾是雌,哪尾是雄!
“不光从外表无法辨别雌雄,你就是将多年生的史氏鲟捞出来放在容器里,也无法辨别。”李占平说,他在去外地购买鲟苗时,听鲟苗的培育者说,史氏鲟的雌、雄,外形几乎完全一样 ,生殖器从外表也难以分辨,直到史氏鲟性成熟产卵时才能知道哪尾是雌,哪尾为雄。
临朐县一家鲟苗繁育公司负责人告诉半岛记者,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鲟要长到9~13岁才可达到初次性成熟,9岁以下的史氏鲟几乎没有性成熟的可能,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在9岁以下,难以靠肉眼分辨出雌雄体。
正是因为9岁以下的史氏鲟没有产卵的可能,所以到目前为止李占平的鲟苗全部靠外地购买。
“哪怕我养的史氏鲟产卵,也没有人工孵化的条件和技术。”李占平表示,“史氏鲟产卵后在人工养殖的环境里孵化,相当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