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成立的广州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由2万元开办经费起家,发展成为七项指标位列全国前茅的开发区。

作为起步之地,广州开发区西区三十多年来一直是先进制造业主战场,兼具传统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优势,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全区2%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区10%以上的经济效益,是支撑广州制造业倍增计划的实体产业高地。

如今,西区面临着产业业态发展滞后、城市面貌逐渐陈旧、交通网络难以满足需求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近期印发实施的《广州开发区西区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揭开了西区振兴发展的新蓝图;《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面推动西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方案》(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则成为破解开发区西区发展困局,推动当地重现辉煌的抓手。

其中,《三年行动计划》具体提出了40条工作措施,力图通过三年的时间,推动西区一年产值重返千亿元,全面启动配套升级;两年新兴动能聚集,环境景观明显提升;三年重返巅峰状态,外通内联显见成效,建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案例。

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规格设立“西区振兴工作专班”,统筹落实各项措施和重点项目,还配套了《西区振兴重点项目表》,逐一细化项目内容,明确责任单位,确保将西区振兴落到实处。

西区振兴,时不我待。5月18日,该区举行“击鼓扬帆再启航 共筑西区新辉煌——西区振兴动员大会”,加速推动西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落地,一体谋划西区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基层社会治理。沉寂已久的西区,将迸发出新的活力。

●湾区时报 策划/黄蓉芳 张成 记者/张成 周翼 钟飞兴 通讯员 李幸子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例子_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西区作为广州开发区的发源地,兼具传统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优势,亟待提质升级。图为开发大道。 资料图片

锚定实体经济 以制造业厚植西区沃土

本次推出的《三年行动计划》从强化产业发展引领、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加快环境品质提升、推动政策体系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等5个方面入手,特别是依托西区在地理上处于珠江和东江交汇点,拥有两江六岸、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抓住制造业的牛鼻子,强化西区在广州东部枢纽产业核心集聚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科技创新走廊的引领带动作用,一体谋划西区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形成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制造业总部经济区。

黄埔区夏港街道办主任何莹介绍,《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强化产业发展引领,不仅将立足龙头扩存量,推动宝洁、安利、益海粮油、百事、美赞臣、吉百利等500强企业引领新一轮增资扩产,还会狠抓“快筹建”,加快益海嘉里华南生产基地、穗港合作创新中心、西区智造科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完善订制式审批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推动优质项目引进一个、迅速建成投产一个。逐步完善“职能部门+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专业园区+龙头链主企业”五级联动招商机制。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载体,强化现有企业与创新载体的联系联动。

“我们将加强日用化工、食品饮料2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何莹表示,将依托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分拨、国际贸易等保税产业,培育“3+2+1”产业发展新格局。

位于黄埔综合保税区的广州鸿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栋表示,作为一家从事加工外贸的企业,该企业最近进入了黄埔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名单,这一政策有利于企业出口退税,节省企业运营成本。

通过三年行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将在西区推动政策体系创新,与香港科技研发等先进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助力香港打造离岸“再工业化”新空间。特别是深化穗港合作体制机制,携手香港相关机构共同履行开展穗港合作的重要职责,推动关键环节改革与开放,形成与香港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两地规则无缝衔接,与香港共同打造制造业总部经济区。

据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已梳理近期实施的增资扩产项目20个、重点筹建项目12个,总投资106亿元,力争到2025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倍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倍增、上市企业数量倍增,西区产值突破1200亿元。

破解交通困境 西区人居环境将大提升

最受群众关注的是该行动计划将在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优化方面用力,着力破解西区发展的交通瓶颈。

据介绍,《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加紧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173亿元加快交通内外网络循环,全面强化互联互通——

对外连通项目包括:东向加快东江隧道、港前-东晖路延长线建设,强化与深圳市、东莞市、新塘东部枢纽对接;南向加快推动开发区通道、广珠澳城际高铁尽快开工;西向推动地铁5号线全面开通,加快临江大道东延线、港前路建设,畅通与珠江新城连接;北向加快东鹏大道南延线建设,强化与科学城、知识城三城联动。

优化交通内网循环,加快建设夏园大桥、墩头基大桥等跨河通道;建成益海嘉里周边市政道路、隔墙路连接黄埔东路立交;建成东晖路与保盈南路互通工程。全面开展“三线”整治和地下管网系统改造,加快解决停车难问题和企业员工住宿问题。

“我从毕业就到西区工作,后来又在西区生活,对这里感情非常深厚。”1995年就到广州开发区工作的李志伟现在每天早上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开车从西区到科学城上班,对道路交通的改善期盼已久。他说,西区最早建设的夏港大道是广州第一条高标准的市政道路,现在西区振兴从道路建设开始,仿佛回到了西区初生的黄金时代。“我对西区振兴充满信心!”

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对西区环境品质的改善不仅是道路,还有诸如推动辖区高压线下地、分步促成港口码头转型升级;整合滨江空间、贯通临江岸线;建设口袋公园、打造特色主题小广场;推动江河两岸绿化提升等一系列城市面貌的提升工程。未来的开发区西区将能看到一体化设计的扶胥古运河(珠江—墩头涌—西滘涌—东滘涌—东江)滨水景观。

此外,还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持续开展“美丽家园”行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全速推进港澳居民(广州)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以“诊所+港医+港药”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深度交流融合样板。推动开发区医院西区院区提质升级,加速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在看到《三年行动计划》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表示,西区振兴计划强调的产城一体,通过规划使人民群众可以在15分钟内满足包括工作、家庭、商店、娱乐、教育和医疗,这也将释放出西区的全新活力。

■规划亮点

形成东开放、中服务、西智造三大产业片区,构造“一廊一带”

西区振兴新蓝图亮点纷呈

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打造西基智造创新岛、新增水上航线20分钟直达珠江新城……近日,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广州开发区西区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揭开了西区振兴发展的新蓝图。

从东进节点到融湾顶点

《规划》构建南北强联系,东西强互通的区域交通格局,依托5号线东延对接东莞地铁1号线,打造“三横四纵”的交通路网骨架,加快东部快线建设畅联湾区,实现东进、南拓的“流量”交汇。

西区将延续广州珠江沿岸的城市活力集聚,链接“黄金内湾”的开放创新,构筑“一廊一带三片”的空间骨架。

一廊:串联开发大道沿线的创新要素,打造自然、城市、人文景观交融的振兴复合走廊。

一带:贯通10公里临江大道,打造面向湾区的滨水活力带。

三片:立足“万亿制造”,协同科学城、知识城两大国家级园区,面向2类关键企业现实需求,形成跨境合作示范区、西区振兴活力城、湾区智造创新岛三大产业片区。

从制造工厂到产业社区

《规划》对标国际湾区振兴经验,面向10万人群的多元生活需求,打造三类卓越共享的4.0产业社区。

营造江城互动的振兴复合活力社区——依托振兴复合廊道,布局湾区智造路演中心、国际科学家产业俱乐部,沿线组织各类创新展示和文化活动,塑造出激动人心的活力创新轴线。以两座振兴产业大厦为高潮,点亮西区的振兴地标。沿江植入层层退台的湾区公共建筑群,结合改革开放展览馆、全球合作论坛、穗港码头等重大设施,成为黄金内湾的璀璨钻石。

营造产城融合的跨境示范开放社区——围绕京东等龙头电商企业,结合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国际传媒港,构建国际电商“生态圈”,塑造东江水岸上连续开放的空间序列。

营造青年筑梦的西基智造创新社区——以金博地块为触媒,远期结合煤码头搬迁工作,打造“科技与人文”共生的创意水岸。

从蓝绿空间到绿美西区

《规划》构筑“一廊通江,一环向海”的绿美格局,形成有机融合的三生空间。

以龙头山为基,串联扶胥河、龟山,打造10公里横滘河碧道。以振兴复合走廊为带,以空中廊桥、共享创新空间串联沿线开放场所。以珠江、东江为脉,演绎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三段滨江绿美风光。

沿珠江-东江展现创新活力、沿横滘河传承海丝文化记忆、沿墩头涌畅享全民绿美生活。

让森林进入城市,结合闲置用地和边角地“见缝插绿”,塑造全域绿美公园网络。面向湾区企业家、穗港青年等关键人群需求,建设15分钟品质共享生活圈,引导湾区一流设施“家门口配套”。

分期开展三大行动

《规划》开展产业振兴、交通振兴、品质振兴三大行动,分期实施。

近期,以2个地铁站综合开发为引爆点项目,盘活到期土地、实施品质提升。借鉴深圳前海1.5级开发创新土地供应模式,以租赁方式为企业提供产业用地,鼓励以私有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共享开放空间。

中期,结合河口改造、产业招商,激活产业空间。

远期,撬动老港、老厂盘活,触发土地能级释放的连锁反应,实现西区振兴蓝图的一次成型。

未来,西区将以“世界一流滨水活力的卓越智城”的昂扬姿态,崛起湾区新坐标,在大湾区建设浪潮中乘风破浪再出发。

■专家访谈

从百年世界历史经验看城市的衰败与重生

image.png

近日,《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正式启动西区振兴。本报记者对话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解读《三年行动计划》将为西区振兴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问:西区本是广州开发区的起步之地,如今该地区发展面临瓶颈。您如何看近期推出的《三年行动计划》?

李明波:从过去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经验看,一些城市崛起了,与之伴随的是另外一些城市衰落了。为什么城市的发展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差异?

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治理的前提,没有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治理问题都会恶化,甚至发展成为危机。现在,中国的“城”越来越大,但是“市”越来越小。有城无市,大城小市,都是普遍现象。城市是由“城”和“市”两部分组成,“城”是结构和物理空间,“市”是经济交易和社会生活空间。但现在的城市治理构架下,“城”越来越大,而“市”的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被治理掉了。

曾几何时,西区承载着广州城市发展的诸多荣耀。这些年来,西区的产业后劲不足、用地低效,被广州其他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甩在身后,甚至逐渐“边缘化”。每当人们提及广州开发区西区,大家不约而同对其印象约等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衰败的街区和老破旧的工厂。

令人欣喜的是,《三年行动计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就是“市”得到了高度重视,老城区有望焕发出新活力。

问:如何避免老西区陷入美国底特律那样的城市衰落?您认为《三年行动计划》有哪些亮点?

李明波:我认为《三年行动计划》有两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就是从“市”入手,通过打造优质的人居环境,进而达到吸引人才和人口聚集的效应。

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是人住的地方,人口是城市的基础。任何地方,如果人口一旦萎缩,大城市肯定萎缩。城市是优质资本、优质技术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活动平台。人才指标比其他所有的指标更为重要。资本来了,人才不来,那资本可能是套利来的。人口也是生产力。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和人口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西区如何能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环境,包括10公里生态惬意的滨河碧道,8公里的生态翠环,还珠江于市民,为老西区的居民提供足够的亲水空间。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人才集聚高点,普遍都拥有一个足够的亲水空间,无论是纽约、东京、伦敦,还是上海、新加坡、中国香港,类似的亲水空间都极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第二大亮点是《三年行动计划》强调以人为本,产城一体,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过去我们很多的城市规划过于强调技术因素,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监控,而忽视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感受,也因此无法预见城市发展的方向。过去二十年里,智慧城市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导模式。但是在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它往往忽视了人的重要性。城市生活中的长时间通勤让人筋疲力尽,交通也对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健康等带来极大挑战。

巴黎城市规划师卡洛斯·莫雷诺是“15分钟城市”概念的初创者,他强调“15分钟城市”。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城市规划新理念,希望通过规划使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的步行或骑车范围内即可满足日常生活一切之需,包括工作、家庭、商店、娱乐、教育和医疗。《三年行动计划》强调的产城一体,让我看到了“15分钟城市”理念在中国落地的可能性。

image.png

问:《三年行动计划》希望用三年时间实现西区的振兴,让产业、企业、就业都能重新向西区聚集。您认为黄埔区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李明波:这个问题很好,城市从衰败走向新生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城市的“宜育”问题。

亚洲的城市化模式,往往意味着低生育率,城市规模越大意味着城市的生育率越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结构也在发展重大而显著变化,如何制定出更加合理政策促进城市“宜育”,也成为中国各个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共同面临的挑战。

因此,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时,必须要增加一个新内容,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这也是关乎未来城市衰落与重生的关键因素。

西区小档案

西区地处珠江、东江两江交汇处,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是广州开发区的发源地,于1984年正式开发。2024年,迎来西区建设40周年。

西区以全区2%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区10%以上的经济效益,是支撑广州制造业倍增计划的实体产业高地。截至2022年末,该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创近五年以来最高值,占黄埔区工业总产值11%。综保区进出口总值275亿元,同比增长近65%,增速位列全市综保区第一。

据统计,目前西区集聚企业超过3500家,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近590家,形成了精细化工,食品饮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宝洁、安利、百事、美赞臣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在西区累计投资企业77家,经贸关系涉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西区所在的夏港街也是黄埔区跨国企业500强最集中的街道。

image.png

■专家寄语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何冬华:

对标国际成功经验推动规划落地

image.png

西区的振兴之旅,不仅是一场面向区域新竞合格局的自我革新,也是老开发区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要了解西区、振兴西区,既要从历史的眼光看西区,更要从发展的眼光看西区,找准西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随着“黄金内湾”的机遇崛起、广州南拓东进骨架的不断延伸,西区也将趁势开启湾区时代的振兴篇章。对标世界一流滨水智城,广州开发区人应当拿出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携手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全面扩大开放,彰显老开发区的沉稳气质和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卓越气魄,争当“黄金内湾”上湾的桥头堡。

■广州开发区创业史

两万元到千亿制造大区

广州开发区对自身30多年发展经验曾以三句话总结:“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自诞生之日,敢闯敢拼的改革基因便深入广州开发区的骨髓,开荒劈路、韧性生长,它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改革而生阶段(1984年)

1984年4月26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召开,选址、规划、报批等各项工作迅速展开。

开发区最早的规划方案之一,包括现在黄埔区的大沙地和文冲船厂、石化厂、黄埔电厂等大型国企,面积58平方公里。最终确定的规划范围,北面以横滘河为界,南至珠江和东江交汇处,包括珠江中的大蚝洲岛,面积9.6平方公里,即现在的西区,相对封闭、易于监管。

经过紧锣密鼓的规划报批和吹沙填土工作,1984年12月2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成立,3000多名中外宾客到场祝贺。广州开发区近40年的辉煌历程由此拉开序幕。

开放而长阶段(1984年-2002年)

在1984-1992年的起步阶段,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引入了宝洁、箭牌等一批技术档次高、投资规模大的龙头性外商投资项目,积累资本、人才和经验。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新一轮高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开拓发展空间,从最初的西区开始,扩容到了东区、永和经济区,并且成功设立了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从1998年到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实行全国独一无二的“四区合一”型管理体制,统称“广州开发区”,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走向欧美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引进资金密集型大型外资项目,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创新而强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开发区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地区,设立萝岗区。2010年,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广州开发区全力打造“两城一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三大战略性发展平台。

2015年,新黄埔区挂牌成立,整合原黄埔和萝岗两区优势资源,与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全区面积484.17平方公里。2022年,该区GDP突破430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800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二、工业百强区前三。

成立之初的多个第一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创业史。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多个第一,深刻诠释了广州开发区先辈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广州开发区的第一笔办公经费为2万元。

广州开发区购置的第一批财产,是10张办公桌,每张单价是37元,劣质木头做的、俗称“一头沉”的办公桌;第一笔开支是370元。当时小组只有9个人,预多一张桌子是准备给后来者用。广州开发区就是这么开张的。

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市第一个印制并使用名片的单位。

广州开发区还没有正式奠基,就已开始着手招商。由于开发区是新鲜事物,引起了港商极大的兴趣,众多的客商前来洽谈。广州开发区第一次赴港招商签订的第一批项目有7个,全部是港资项目。

广州开发区历史上第一个签约动工的项目,是香港南海洋行投资、位于开发大道与志城大道交界处的云海加油站。

1985年2月14日,广州开发区在《羊城晚报》上刊登招聘启事,首开广州先河面向全社会招聘人才,前后招聘两批共约180人。开发区建区初期调人进来很难,不能靠组织的调配,只能靠“志愿军”,所以才引发了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的做法。

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开辟了土地转让和成片开发的先河,被各地竞相仿效,最终推动国家从法律层面放开了对土地转让使用的限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