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里,地里种菜,塘中养鱼,这二者似乎毫不搭界。但是在武汉市蔡甸侏儒山街群力村一个农业合作社,却把这二者科学地连在了一起。今天的《三农品鉴官探乡村》之农挑匠心就让我们跟随村里的致富能手雷四斌,看看他是怎么在智能农业里玩跨界的。
三农记者品鉴官:“蔬菜种植、鱼类养殖,当下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叫做跨界,其实在农业领域也有许多跨界,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武汉智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蔬菜种植和鱼类养殖的跨界。”
在这座占地2300平方的温室大棚里,25个蓝色蔬菜生产池十分抢眼。水池中水流涌动,水流上覆盖带孔泡沫板,蔬菜就长在孔中,一眼一株。放眼望去满棚绿油油。据雷四斌介绍,此时水池中正养殖着鲈鱼的幼鱼,等长到一定大小,就会将它们移至旁边的10个养殖大池。
雷四斌:“我们这个鱼的品质非常好,它不光是黑,它里面没有黑膜,杀出来是和鱼肉一样的白,清蒸的时候,只撒一点盐就行了,我们这个大棚总共有十个鱼池,一个池子是十五个立方,可以产一千五百斤鱼,每年,土塘子是666.7个平方一亩,还养不了1500斤鱼。”
高密度养殖,池中会产生大量排泄物、饵料残渣。为确保鱼儿健康生长,也为蔬菜提供养分,养殖池中水被引入硝化池过滤,并经微生物分解处理,转变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然后再输送到种植槽种植蔬菜。
雷四斌:“我们这个系统就是养鱼不换水,种出来的菜原生态的,不存在有农药、化肥,有农药化肥是不可能养鱼的。”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鱼菜共生”让一池清水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作为回乡能人的雷四斌,在群力村成立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800亩发展水稻种植。2021年,雷四斌和驻村工作队在四川绵阳考察“鱼菜共生”项目后,将其引入群力村,以此作为支柱产业巩固群力村的脱贫成果。
雷四斌:“我们的路刷黑了,房子也是一片白色,相当美丽的,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带动我们群力村周边的居民发家致富。”
依托鱼菜共生技术,群力村正在打造一条集种养加工、生态观光、科普实践、采摘露营、休闲垂钓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转变了以往的传统种植、养殖模式,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有活干、有钱赚的同时也能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村民戴师傅:“消费者买回去之后可以再在水里养几天没有问题,它不会马上坏,保鲜。在这里做事不弯腰,穿着鞋子就可以在地上走,在地里一遇到下雪下雨就不方便, 收入比以前要高一些,一个月可以搞个几千块钱。”
农挑匠心手记
能人回乡兴产业,现代农业助致富 。
正是像雷四斌这样的带头人,
帮助家乡改头换面,
利用先进的农业模式带村民增收,
走出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