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累计资产达4200万元。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青杠坝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过去是一个不沿路、不沿河、不靠城,缺水、缺地、更缺钱的穷山村,种啥不出啥,村民越种越穷。近年来,青杠坝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大蒜、辣椒、果树等经济作物,规模化养牛,并开办了福农种养专业合作社、青杠坝村幸福食品加工厂等6个村集体经济企业,让群众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务工,真正盘活了资源,推动了产业,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这是我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铜仁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过去,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效益低下的传统种植,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早已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多数群众依靠传统种植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打一个翻身的漂亮仗?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一切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紧紧聚焦产业“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全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顶层设计,高位谋划推动。我市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指导方案》《关于落实“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等文件,按照“一县一总规、一乡一规划、一村一计划”要求,在涉及产业布局、园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中,预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乡镇(街道)制定完善具体规划,确定各村(社区)发展目标;村(社区)制定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体。

人才聚集,配强干部队伍。选派1553名第一书记和6564名驻村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帮扶,选派31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319个深度贫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帮助农村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之外,还建立专家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在市、县分别成立协调联络办,调整完善产业发展专家库,入库专家2100余人,对全市10个区县的村级主导产业匹配专家1726名。同时对松桃、思南、德江、沿河4个县组建乡镇(街道)产业服务小分队99个347人,为全市1786个村的主导产业匹配专家802名,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导产业匹配专家104名,为做好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下转2版) (上接1版)

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大力推广村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融共建的“村社合一”组织方式,由村“两委”领办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推广资源开发型、盘活存量型、异地发展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市场经营型、旅游引领型“八型”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动员引导群众通过资金、资源、资产入股和劳务合作等方式,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除此之外,我市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力促转型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引进承接一产、连接三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造就一支庞大的创新力强的职业农民队伍,让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风行天下。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为主导的六大支柱产业,按照“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的思路,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全市2737个村(社区),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2737个,集体经济积累5万元以上的2351个,利益联结实现全覆盖。(罗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