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模式是综合利用水稻秸秆和水利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近年来,但家庙镇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农田流转大户为主体,以示范基地为抓手,运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辖区内积极推广稻“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虾稻共作”致富梦。
日前,走进但家庙镇观音岩村,田成方,路成网,广袤的田野充满了无限生机。稻田四周环绕着一米见方的深沟,清水缓缓流淌,低头仔细一瞧,不时冒出的小龙虾正游得欢畅。
“现在正是虾苗成长的好时节,大概到5月份龙虾就会大规模上市。然后栽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再养一轮龙虾。”该镇观音岩村硕磊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倪守胜高兴地介绍到。倪守胜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据悉,他承包了该村300余亩的田地实行“虾稻共作”,一年能收获龙虾约5万斤,水稻约25万斤,还带动了当地10余名村民参与务工。
截至目前,该镇共培育、发展“虾稻共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余家,“虾稻共作”种养总面积达1.8万余亩,年产小龙虾1500吨,优质稻米8500吨。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采用小龙虾和水稻轮作综合种养模式,发挥养殖小龙虾增肥、中耕、除草、除虫的作用,促进小龙虾增产的同时大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稻谷产量、提升稻米品质,让亩均效益提高1000元左右。
“近年来,但家庙镇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加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把小龙虾打造成大产业,促进农民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双增收。”该镇农经站负责人说道。
“虾稻共作”不与粮争地,还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有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下一步,该镇将积极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特色产业,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