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摩
小龙虾大家不陌生,稻田养虾也听说过,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稻三虾”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很多人知之不多。3月20日,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总干事邢雷一行,专程探访调研该所“一稻三虾”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相关专家在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淮安盱眙县黄花塘镇实地走访,深入细致询问相应做法,了解该项绿色技术给养殖户带来的可观收益。
现场讲解(右2为张家宏)
现场观摩
10多年创出“一稻三虾”,稻田亩均效益提高5至8倍
20日下午,春寒料峭。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庆丰村的稻虾田边,面对带给自己“一稻三虾”技术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张家宏团队成员,承包160亩地的养殖户陈启阳难掩兴奋之情:“今年情况不错,龙虾价格看好。以前种水稻,一亩地能有千把块钱收入就不错了,现在一年能收获一季稻谷、两茬成虾和一茬虾苗,能挣好几千块钱,太感谢张教授教的好技术了。”据悉,该村“稻虾产业”在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亚夫科技服务广陵庆丰工作站支持下,远近闻名。
“一稻三虾”是张家宏研究了10多年的科研成果,能让稻田亩均效益比单纯种粮食提高5至8倍。张家宏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小龙虾虽然能在污水中生活,但更喜欢水质清新的环境。在水稻田里套养小龙虾,可以实现稻虾双丰收。将小龙虾养进水稻田至少要过水质、品种、技术三道关。他白天蹲田埂、下水田,晚上查资料、做研究,历时十余年,终于取得突破。
淮安盱眙县黄花塘镇是省农科院重点帮扶单位,作为省农科院博士科技服务团成员,张家宏2016年赴黄花塘镇担任稻虾综合种养工作站站长。他总结提炼稻田养虾技术并形成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春提早+秋延后”的“一稻三虾”循环种养新模式。
20日,调研团一行来到黄花塘,现场感受当地“一稻三虾”带来的丰厚收益和巨大变化。
观摩研讨(右为邢雷)
现场感言:鲜活的绿色案例具有国际推广价值
邢雷说,自己对小龙虾已经关注了2年多时间,张家宏教授的绿色养殖技术很具典型性。他运用农业系统性的方法进行生态养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次现场观摩,看到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听到了养殖户的心里话,了解到了让人羡慕的收入,很有感触。
过去育种、养殖多为单一技术,现在是全周期的链条式技术,大的生态链下面还有小的生态链,形成了显著的全周期绿色特征。张教授的农业工程绿色设计,一开始就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规划,全过程降低成本,通过小龙虾对养分的吸收,形成养殖的绿色高效系统。
“以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非系统性的元素,今天我看到了绿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备了生物多样性。一季稻、三季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这种模式得到越来越大范围的认可,具有国际推广价值。”邢雷认为,从生态链上走下来的小龙虾上了餐桌,这本身就是绿色创新的产物。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会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东南亚,推广到非洲,因为只靠一般性的农作物带动不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很关注中国的优势产业、产品和全球进行结合,这次观摩以后,感觉张家宏教授的绿色养殖技术必须支持。下一步,着手联系推广到老挝,再复制到其他国家,支持东盟国家发展相关产业。这真的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做到了统筹兼顾,系统性强,具有很大的引领价值。”邢雷表示,农业生产的低碳绿色化是必由之路,张家宏教授的绿色养殖技术在这当中体现充分,贡献很大。
水田采集
省级地方标准全国唯一,技术惠及500万亩农田
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头茬虾4月底5月初上市,是稻前虾;二茬虾是稻中虾,大概在7月底8月初上市;三茬虾是稻后虾,来年3月产出虾苗。前两茬卖成虾,三茬虾卖虾苗。“一稻三虾”生态循环农业,在实践中既可实现一水两用、节水节地,又可实现减肥减药,保证水稻稳产高产。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地方标准,《“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操作规程》技术推广已覆盖里下河广袤稻作区,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面积超过500万亩。近年来,张家宏在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直接培训农户超过4万人,帮扶逾万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黄花塘农民迎来丰收,张家宏收获科研硕果。2018年至2019年,张家宏的“一稻三虾”模式连获两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0年11月,时代楷模、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带领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来取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这样评价“一稻三虾”:这是农田里的“绿色革命”,是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新鲜出水
记者采写报道时获悉,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刚刚发布的“中国小龙虾养殖工匠”名单中,广陵区扬州市浦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敏在列,全国共有22人获此殊荣,江苏4人,扬州唯一。长期指导马敏进行“水稻+”养殖模式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亚夫科技服务团广陵庆丰工作站站长寇祥明介绍,在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马敏的养殖面积达200亩,产量维持在30吨以上,亩平均纯收益连续3年都在3000元以上。2022年开展适宜稻虾共作水稻品种“丰优香占”种植,亩产达到1382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