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的‘完美犯罪’,真的存在吗”“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检察官是如何将犯罪金额从2000万追诉认定至2.7亿的?”“我(犯罪嫌疑人)花钱买的树,不砍不就亏了?”
一个个真实案例,一段段亲历性讲述。近日,杭州市检察院举行年度案例讲述会暨好故事发布会,一线承办检察官们以“先导片+Ted式演讲+PPT演示”的新颖形式,带来了9个案件背后的故事:既有刑事检察领域突破“零口供”、成功追诉追捕的刚性监督,也有公益诉讼领域守护“公益林”,引入碳汇计算方式的创新做法;既有涉案金额上千万的经济犯罪“大案”,也有背后故事感人的群众身边“小案”;既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铮铮铁骨,也有全力给予司法救助的默默温情。活动还开启了网络直播,吸引了728万余人在线收看。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杭州市检察院检察官王安峰讲述的《大数据撬开“零口供”》,是检察机关“审查、调查、侦查”三查融合创新实践的体现。
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张明曾因挪用公款获刑并被开除公职,2017年出狱后,他摇身一变,成为多家能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涉嫌生产、销售伪劣成品油。2019年,行政执法机关开展了联合专项整治行动,但到案后的张明,始终保持沉默。
面对“零口供”困局,检察机关另辟蹊径——在技术部门的支持下,从9部记载着127.9G、824万条微信聊天记录的手机里,恢复了关键证据。电子证据清楚地显示着张明联络上家采购、私下混油调色、拉拢下家销售、指使送油工逃避检查、腐蚀公职人员等往来细节。
运用大数据取证、现场实地调查并通过专业审计,结合在案证据,检察机关最终架构出了完整的证据体系,将张明的犯罪金额从2000万元追诉至2.7亿元,其后张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萧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方芸的《让爱回家》,则让很多现场观众动容。
去年2月,她在办案过程中认识了小女孩姗姗。因为母亲盗窃入狱,没有其他家属愿意抚养,珊珊在福利院被临时监护。根据共同会签的监护干预工作机制,检察机关、民政部门、团委等部门共同委托心理咨询师,给姗姗提供一周两次的心理疏导。然而三个月过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姗姗母亲韩某即将出狱,是直接把孩子交还给家长,还是撤销她的监护权?
“孩子内心特别渴望和妈妈一起生活,所以我们决定,给失职家长一次‘强制补课’。”方芸说,在韩某出狱当天,检察机关就向她发出督促监护令,并且制定了分阶段、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我们探索启动了附条件不撤销监护权的程序,并设置半年考验期。”
这样的探索,不仅给姗姗重新带了温暖,从案件延伸出来的数字亲职教育系统,还被纳入省委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并在全省推广。
“聚焦企业,也着眼个人保护市场主体,也守护绿水青山。这些生动的法治故事,是我们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有力实践,也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新桥梁。”杭州市检察院主要负责人说。
(张明、姗姗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