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该区石桥镇采用“生态+产业”模式,依托矿山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改善塌陷地治理后的土壤环境,积极推进塌陷地治理与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运营的现代高效农业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带农致富效果明显。
据介绍,石桥镇位于济宁城区东南部,总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35个行政村,耕地4.7万余亩。由于济三煤矿坐落于辖区南部,济二煤矿紧邻石桥镇。随着煤矿的开采,全镇塌陷地总面积达2.3万亩,加上南阳湖农场的8500亩塌陷地,全镇总塌陷面积逾3.1万余亩,形成塌陷水面1.9万余亩,涉及矿区周边16个村共2万多名农民群众的生计问题,如何治好塌陷地成为石桥镇面临的现实难题。
经多方咨询、反复论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自2009年起,石桥镇抢抓政策机遇,科学预测预判采煤沉陷范围和地质灾害影响,提前编制土地预复垦方案,并治理这片采煤塌陷地,最大限度抢土造田。通过抢救性抢土复垦、发展台田、发展旅游观光区等三项举措,探索出一条现代版的塌陷地治理之路。
首先,该镇针对塌陷地稳沉程度、积水深浅等情况,建设以人工湿地治理、生态产业开发和土地复垦复种多轨发展的乡村振兴片区,统筹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资源利用,把历史包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空间,采用多元化投资模式,投入7565万元实施兴隆、辛店等8个塌陷地4913亩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647亩,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同时,该镇充分发挥采煤塌陷地天然水质净化的生态优势,采取管网铺设、栽植耐水乔灌木、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清洁鱼类、建设生态长廊等方式,建成洸府河入湖口、泗河入湖口、南水北调截污导流等1.6万亩人工湿地,构建完整生物链,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涵养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治理改造基础上,该镇充分利用治理后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引进了济宁三强乳业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打造以三强乳业农牧生态科技园为核心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现代都市农业区,带动周边村9000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5000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年增加周边村集体经济110余万元,拉动就业6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