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最喜欢捕食苍蝇、蝗虫等。在这昆虫几乎绝迹的寒冬,几只苍蝇对于胡蜂是难以抵抗的诱惑。胡蜂的嗅觉特别发达,能闻到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很快,目标出现了。
面对难得的食物,胡蜂吃得特别投入,而就在这时,黄国忠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鸡毛吊坠。
记者:套上了,套上了是吗?它一点也没有反抗。
黄国忠:趁它没有感觉的时候就把它(套住了)。
记者:吃得太投入了是吗?
黄国忠:是的。
轻巧地一套,再一捻,在胡蜂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白色鸡毛吊坠就已经固定在了它的蜂腰上。
这些吃食的是工蜂,填饱肚子后他们还要将食物带回蜂窝,而这时,这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工蜂就成了通往蜂窝的引路者。
胡蜂在前面飞,黄国忠在后面追。
记者:还在飞。
黄国忠:还在飞,飞到树尖了。
记者:飞到树尖上了,那如果飞到视线范围以外再怎么找呢?人能跑得过来吗?
黄国忠:不需要跑过来,它会回来这边,你只要在这边引着(胡蜂)了,它一天都会来这里抬(食物),一天到晚都来这里抬,一下又回来了,一下又回来了。
记者:它老是走往返路。
在采食过程中,工蜂会沿原路不断地往返,直到把所有食物都搬回蜂巢,在胡蜂往返的途中,黄国忠一步步追踪,直到找到它的老巢。
追踪带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黄国忠来到一个村庄。
在这片菜地的角落有一堆秸秆,底下有许多胡蜂进进出出。黄国忠带着记者锁定了这个胡蜂频繁进出的洞口。过了一会,那只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果然出现了。
确定了位置,下一步就是取胡蜂蜂巢了,黄国忠要记者一定要穿上防蜂服。
记者:必须得穿这个吗?
黄国忠:必须穿,不然会要命。
记者:能看清楚吗?
摄影记者:没问题,看得很清楚。
黄国忠: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野蜂很危险的,你们要慢点。
穿好防蜂服后,黄国忠带记者开始取蜂巢。去掉了秸秆杂物和地表的土,底下果然藏着一个蜂窝。
记者:这是一种野生的小胡蜂?
黄国忠:对,是。你看这是野生的。
记者:能看到它里面的蜂饼。看得到蜂饼。
黄国忠:看到蜂王了。
记者:哪个是蜂王?哦。
黄国忠:是普通的三倍。
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播出频道:CCTV-7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导视:胡蜂生性凶残,被称为杀人蜂。而在云南的深山里,却有人为了得到它铤而走险。杀人蜂如此凶残,在一个人手上却如同宠物。不但不怕,他还要专门养殖胡蜂。他如何驯养杀人蜂?又是如何靠杀人蜂赚取财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呢?
马蜂学名胡蜂,属胡蜂科,全世界已知的胡蜂有5000多种,因其凶残,又被叫做杀人蜂,人们对它避之不及,甚至要专门剿杀。
但记者听说,这种杀人蜂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有人专门养,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一窝胡蜂最多可以卖到三万元,而且胡蜂身上还蕴藏着无价之宝,这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在这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深山里,就隐藏着许多杀人蜂的蜂巢。
冬季的午后,气温升高,这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带路的当地人小黄,提醒我们要特别当心。
黄国虎:慢一点。
有一种大虎头蜂,它的个头是普通马蜂的十倍,有成年男子的大拇指大。和蜜蜂只采花蜜不同,大虎头蜂还喜欢吃肉,而最可怕的是它的毒刺。
一只野兔被蛰后,几分钟就没命了,而关于它的凶猛,记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村民:一般的一只大水牛,三下都受不了。你看像那么大的一只水牛最多也就是三下,三下就没命了。
这样危险的杀人蜂,在当地却偏偏有人专门养殖,每年养殖的胡蜂有近万窝。
记者打听着来到这个专门养胡蜂的人的家。刚走进这个大门,记者就在院子里看到了很多马蜂窝。
记者:这还有一窝。
这个把杀人蜂专门养在自己家里的人就是黄国忠。在后院,记者见到了他。
见记者来,黄国忠说要露一手绝活--徒手捉蜂。
记者:就这样抓?
黄国忠又随手抓起一只大虎头蜂。
记者:你这样它不会蜇你么?
黄国忠:不会。
大虎头蜂张开它凶狠的口器准备咬人,而尾部的刺也不断地伸出。这可是体型最大、毒性最强的胡蜂。而黄国忠却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
记者:脸上,这也行?这不行吧。
这种村民传言蜇三下,就能杀死一头大水牛的大虎头蜂,就这样在黄国忠脸上爬来爬去。
黄国忠:我还敢直接抓它的刺呢。
这些胡蜂,都是黄国忠亲手养大的,而当初正是为了养殖胡蜂,黄国忠被看成是个不务正业,没前途的人。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面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
村民:以前讲瞄蜂打猎,老人是相当恨的。就说是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瞄蜂打猎。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而现在,正是因为养殖胡蜂,黄国忠不仅自己富了,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富。
镇长:2014年我们这个胡蜂养殖基地带动了69户农民,很多的贫困家庭,房子都已经新建了。我们2015年的工作就要重点打造这个胡蜂养殖基地,要把它培育成全国的规范化规模性的胡蜂养殖基地。
那么,凶残的胡蜂是怎么被黄国忠驯化的?胡蜂又是怎么给黄国忠带来财富的呢?
这就是黄国忠的老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黄国忠是老大,一家八口人只有不到3亩耕地,在黄国忠的儿时记忆里,大米,是个稀罕物。
黄国忠:穷得就是吃这个枇杷果,你听说过么?枇杷果、红腊头,有一种落落里果,就是在那种大高树上,就是那种落落里果。我们以前都是吃这些(野果)。过了几年又吃苞谷,吃到那算是不错了。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解馋,当地人上山掏胡蜂窝、取蜂蛹吃。要养活一家八口人,黄国忠的父亲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掏蜂窝。
村民:危险,有时候跑到这棵大树上去追,跑到那棵大树上去追,危险得很,那个搞不得。
村民:从树上跌下来,手跌断的,脚跌断的,还有从那个悬崖上掉下来跌死的都有。
一旦蜂巢受到侵犯,胡蜂就会群起而攻。因此掏胡蜂窝十分凶险,这么危险的事,黄国忠的父亲一个人如何完成呢?
采访时,黄国忠七十五岁的老父亲正在山里找胡蜂。
记者发现黄国忠跟父亲一起在树林里,见树就晃,晃不动就用脚踢,一边踢还一边看。
记者:踢两下什么意思?
黄国忠:主要是我们看不到蜂包,这里树太密了,密密麻麻,我们踢踢它会发出声音在高处,嗡嗡嗡地哼,就是在这棵,蜂包找到了。
记者:踢哪一棵,如果它在这个树上的话,就会有声音。
黄国忠:声音,它会飞会飞出来。
在这片丛林中,黄国忠发现了一个胡蜂窝。
记者:好像看到了。
黄国忠:好像看到,还是看到,那还是没看到。
眼前的大树高几十米,借助摄像机,记者才看到隐藏其中的胡蜂窝。
确定了胡蜂窝的位置,黄国忠开始行动。
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黄国忠却显得很从容,依然不紧不慢地操作着。
黄国忠:慢慢地来。
大家紧张地等待着,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
黄国忠的弟弟和助手也赶紧过来接应。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见到新鲜掏回来的蜂蛹,家里的小孩儿们也迫不及待地揪出来就吃,解馋。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是一种天然的高档食材。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父亲就是靠着冒险掏蜂窝,卖蜂蛹来补贴家用。
但这莽莽深山,怎么追踪一只小小的胡蜂,找到它的巢穴呢?黄国忠先到一棵芭蕉树,他要给记者一展身手。
记者:就要找这个?有了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对,从小我们就必须用这个,找蜂的工具。
记者:找蜂的工具?
黄国忠:对,它在一公里两公里以外,我们都能追到它。就靠这个筋芭蕉和这个鸡毛就可以找到它了。
记者:这么神奇。
黄国忠:这是我们的强项。
记者:这个在你们这到处都是,随处都有,很好找。
用这当地随处可见的芭蕉,怎么能捉到胡蜂,找到蜂窝呢?黄国忠从芭蕉叶子里劈出一根细细的筋。搓成一个小小的绳扣。
记者:像纺线一样,这也是个细致的活。
紧接着,黄国忠又拿出了捉胡蜂的另一个秘密武器:白鸡毛。
他把白鸡毛系在绳扣上,做成了一个鸡毛吊坠。
黄国忠:成功。
记者:成功了,有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有这个就没有问题。
带着这轻飘飘的鸡毛吊坠,黄国忠出发去找胡蜂了。
黄国忠首先为胡蜂准备了大餐。
记者:现在这棍上有两只苍蝇。
黄国忠:两只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