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城通往黄花滩移民点宽阔的大道上,一排排素雅整齐的白色民居不时从眼前掠过,富康新村、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富民新村……一个个富含时代气息的名字背后,寄托了当地新移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寄托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8月21日,一直挂念贫困群众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看望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7月中旬,本报记者来到黄花滩移民点,沿着总书记的脚步回访富民新村。
■日子越过越欢实
武威市古浪县下辖19个乡镇,其中山区大多数群众生活困难,就地脱贫难度很大。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来自8个乡镇的1300多户4500多人从山区搬到黄花滩安置下来。富民新村的1379户新居民,就来自南部山区的贫困乡镇。
7月14日,古浪县黄花滩上,天高云淡,绿树成荫,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富民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上迎风飘扬。
“总书记对我们说过的话,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走进明亮整洁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两年前到党群服务中心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赵文娟,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总书记亲切地和我们进行交谈,仔细询问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便民服务措施,了解养老、低保、就业等情况,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村支部书记张延堂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村民李应川家的院子里,整洁干净的庭院,花木生机盎然,窗户上的“福”字剪纸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鲜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应川家做客,同他拉家常,详细询问他家就业、收入、看病、孩子上学等方面情况。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贫困群众,我们更不能辜负他的嘱托,要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搬到新家后,李应川就没闲下来过,不仅干起了蔬菜大棚,还养了40只羊羔,和以前勉强糊口的日子相比,现在是越过越欢实。
■治穷播绿两不误
“走,我引你们去看看以前的庄子,你就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好了。”和记者没聊一会,李应川就急着带记者去看搬迁前的村庄。
横梁乡横梁村,位于古浪县东南部的干旱山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距离富民新村大约30公里。“以前全家就靠这样的7亩山地、旱地生活,种植小麦、洋芋、豌豆,地里的收成只能勉强糊口。”望着车窗外沟壑纵横,梁茆起伏的故土,“向导”李应川打开了话匣子,“靠着山,却指望不上山。日子过不下去,我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外出谋生,当时这条路只有一趟班车,去趟县城,一来一回就是两三天,和儿子去新疆打工、包地种葡萄,出横梁乡的时间和坐火车到新疆的时间差不多。”
在外打了半辈子工的李应川,做梦都没想到家能从这深山中搬出来。
车行一个小时左右,才到李应川家的老宅。老宅早已不复存在,一条清晰的生态保护绿线恰好从老宅的院墙地基上划过。
与易地扶贫搬迁同步,古浪县南部山区迁出区实施了拆旧复绿工程,先后完成了废旧宅基地腾退复垦3.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7.47万亩,封山育林53.42万亩,实现了“人退山绿”。记者看到,昔日秃山荒岭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
■产业兴旺腰包鼓
“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古浪县的干部群众牢记在心。
张学文,一位靠日光温室脱贫致富的村民。“黄花滩上的这些移民,谁家没有种植温棚、养殖棚呐,靠种植养殖致富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张学文说,自己家就有两座日光温室大棚,不久前两棚辣椒丰收,接下来他打算把黄瓜种上,正好应季上市,到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村民钟华魁也是靠着种菜和养殖业过上了好日子。他告诉记者,家里养了200只羊,种了3个大棚的蔬菜,每天天微微亮就起床,又是喂羊,又是在蔬菜棚里忙活,到晚上都脚不沾地。虽然辛苦,但钟华魁干起活来劲头十足,他觉得好日子有了奔头。
如今的黄花滩上,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向社区和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产业规模效应、要素聚集效应、设施共享效应、服务放大效应一起被激发出来。
富民新村从2017年4月开工建设,到2018年8月建成,再到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的脚步紧紧跟随。村子西北边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北边是2000亩的饲料玉米和2000亩辣根高标准农田,东边是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和肉羊养殖基地等。目前,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点10个、日光温室6828座,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512个,养殖暖棚18万座。
让搬出大山的农民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不仅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更是通过新机制促进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村支部书记张延堂告诉记者,村里引进云朵玫瑰产业种植项目,在集体用地种植了300亩云朵玫瑰,产生效益后村集体预计每年可获得收益100万元左右。
■夯基固本奔小康
俞斌年是带着思想顾虑从山区搬出来的。“以前在山上是种旱地,人们戏称‘懒汉种地’,只要把种子撒进地里,秋天能收多少就交给老天爷了。要搬到平地上了,种了半辈子的庄稼汉连个水浇地也不会种,不是让人笑话吗!”俞斌年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从山区搬迁至平滩上,从种“懒汉”庄稼到种日光温室,移民区群众从观念、技术到产销对接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让群众“悬起来的心”踏实下来,地方党委和政府除了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群众领种日光温室之外,还号召周边乡镇的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前来租赁种植日光温室,引领搬迁群众发展日光温室种植。
古浪县政协委员安钦军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看到易地搬迁来的移民遇到了困难,他积极张罗为他们开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培训。俞斌年等100多名种了半辈子旱地庄稼的农民走进了教室,在安钦军所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学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
培训的效果无疑是显著的。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曾经担心不会种植大棚蔬菜的俞斌年,他的大棚蔬菜刚收完一茬儿,纯收入就在2万多元。
“目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7个乡镇的农户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产销体系和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带动更多人就业,全面提升区园经济社会效应,为全县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安钦军告诉记者。
在古浪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政协委员从未缺席,政协组织也全力以赴。
水,是黄花滩产业发展的命脉。从2017年开始,古浪县政协组织的几次调研视察都是围绕“水”来做文章,其中涉及节水、调水等工作的提案就有17件。
2019年末,古浪县终于甩掉了深度贫困县的帽子,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并重,治沙与治穷双赢的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夏日漫步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边,白鹭、长脚鹬、野鸭等珍稀水鸟悠闲地在水中嬉戏。这动人的画面与远处移民新村相映成趣,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王聪 邱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