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树花学名及分类地位
灰树花,学名:Grifolarondosa (Dicks.:Fr.) S.F.Gray,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树花菌属[Grifola S.F.Gray],又名贝叶多孔菌Polyporusrondosa Dicks.:Fr]。Grifolafrondosa (Fr.) S.F.Gray=Polyporus frondosus Fr
灰树花的中文名由邓叔群最早提出,见于我国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目前已经是通用汉语名称。
异名、别名、地方名:莲花菇(福建),栗子蘑(河北),云蕈(浙江),千佛菌(四川)。英文名:Maitake;Hen of the Woods;Frondose Polypore; Sifflng-hen Mushroom;Limuo Maitake
日文名:舞茸(まいたけ)
二、灰树花发展历程
灰树花是世界上新开发的一种大型优良食、药两用真菌。灰树花鲜品具有独特清香味,滋味鲜美;干品具有浓郁的芳香味,肉质嫩脆,味如鸡丝,脆似玉兰。其营养丰富,在野生灰树花的产地,它是珍贵野蔬。经测定,它的营养成分组成合理,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出香菇一倍,铁、磷、硒、锌、钙含量都很高。同时,它所含的多糖能抑制肉瘤及Lewis180肺癌肿瘤生长。因此,它在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古代对灰树花的认识
灰树花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采食历史。公元二世纪的《太上灵宝芝草品》中记载灰树花为:白玉芝,称:“白玉芝生于方丈山中,其味辛(新鲜灰树花具有浓郁清辛气味),白盖四重(灰树花子实体为层叠状),下一重上有二枚生(子实体分枝为树权状),并有3枚生上重(分叉上又有分叉成珊瑚状),或生大石之上,黄沙之中,腐木之根,高树之下,名山之阴,得而食之,仙矣。白虎守之。”《太上灵宝芝草品》是传世最早的菌类典籍,属世界上最早的菌类图鉴之一。
《太上灵宝芝草品》有赖《道藏》的编纂而得以保存,是研究古代菌类及其文化的重要文献。1204年,我国宋代科学家陈仁玉的《菌谱》也有记述灰树花为食用菌,”味甘、平、无毒,可治痔疮”。
在日本,最早记述灰树花的是《温故斋菌谱》,记述灰树花的汉字为舞太计,太计的写法与日文たけ相近,根据该书的绘图和描述,确认为灰树花无疑,日本著名菌类学家小林义雄在《日本 中国菌类历史与民俗学》中也有详细记述。熊谷达也在《邂逅的森林》中描述:1603年,统一日本的一代枭雄德川家康(とくがわぃえゃす)征战中不幸患疾,众御医束手无策时,野生舞茸(灰树花)却让他起死回生。1709年.日本贝原益轩的《大和本草》;1834年,本坂浩然的《菌谱》,首次以学术的角度记载了舞蕈(灰树花),并指出它能够“润肺保肝,扶正固本”;1858年,丹波修治的《菌谱》之后,日本开始重视灰树花,由野生观察记述转变为开始研究。
我国和日本都属比较早就认识灰树花的国家。灰树花很早就被作为野生蔬菜而食用, 1941年,日本sakisaka(向坂正次)在我国东北采收标本,编著《满州野生食用菌植物图说》一书,灰树花被收入为食用真菌,是继1939年邓叔群的之后的准确记载。
(二)栽培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进行灰树花人工栽培研究,是日本人伊藤一雄(1940年)和广江勇(1941年),他们分别就灰树花特性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树种与腐朽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耽搁,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灰树花才被重新认识, 80年代初,日本开始人工栽培灰树花规模栽培,群马、福冈等地是主要栽培产区,日本庄司当著有《まいたけ自然栽培と施设》一书, 大贯敬二在《图解家庭きのこの栽培法》中也有比较详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