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乡村振兴大考,昌乐县红河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理念,不断创新思路办法,通过实行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村集体增收,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工作中,以肖家河、埠南头等村为依托,将村内土地流转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既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又凝聚起了党心民心,更重要的是为辖区内其他没有资产、资源、资金的村庄提供了一条可学习借鉴、可复制参考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锚定发展方向,积极试点探索。镇党委综合考量村集体增收乏力、“无钱办事”问题突出的困境,以及粮食生产门槛低、风险小、收益稳的实际,决定将发展粮食种植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切入点,研究出台实施意见,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对社区的每月绩效考核范围。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在肖家河村先行先试,由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直接流转、土地调换等方式流转连片土地300多亩,集中种植粮食作物,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2022年实现增收22余万元。通过合作社规范运营,为村民形成“保底+分红+务工”的多元化收入渠道,全村户均增收1200多元,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广泛宣传发动,放大规模效应。成立肖家河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统筹负责片区建设运行。工作中,优先在片区村庄推行规模化流转土地、专业化农技服务、精细化田间管理等系列办法,试点成熟后在全镇推广实施。先后4次组织社区和村干部到片区核心村—肖家河村实地学习经验做法,安排该村党支部书记集中授课2次,进一步增强了片区内外各村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和能力。组织各村党支部积极宣传动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大村流转200亩以上,小村流转100亩以上”和“成方连片”等标准,鼓励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向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片区内11个村已经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同时助推片区外127个村领办同步成立,全镇各村注册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全镇累计流转1.1万亩土地开展大面积种植。
优化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保障。片区党委在干部带头、技术推广、资金保障、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不断强化党支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关键作用。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合作社兼职,带头开展日常田间管理,并与其他务工群众获得同等收入,不断提高村干部参与集体增收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社大面积采用无人机、专业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多种先进管护技术,镇农技部门组成技术小分队开展现场指导,降低生产成本约35%,粮食单产增幅约20%。与昌乐农商银行签订“红色联盟·金融赋能”党建共建助推乡村振兴协议,获得10亿元授信支持全镇乡村振兴。将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等多项惠农政策引向粮食种植片区,进一步夯实稳产增产基础。
全镇实施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一年多来,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平均每村增收2.3万余元,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级运转有了可靠保障。同时,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集体增收的红利,“绿满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扎实推进,“口袋公园”、文体广场相继建成,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了“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的宜居生活。村容村貌的改变、干群关系的升温,让更多的党员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老干部拍手称赞、新农人纷至沓来,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下步,红河镇将紧紧围绕强村富民这一主题,牢牢把握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好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这项具体工作,重点在提高办社质量、扩大流转规模、完善服务保障等方面着手发力,确保全镇各村平均增收5万元以上。
策划:兰传斌
统筹:吴永功
记者:刘宪伟
通讯员:任相岗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