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制约,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2016年起,河池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旅游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协作等扶贫项目,贫困状况发生了巨大转变。2016年实现18.95万人脱贫,9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12.58万人脱贫,14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南丹县整县脱贫摘帽。
拔穷根,摘穷帽。河池市人民众志成城,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正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行。
▲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新貌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
“搬到了新小学,我现在上学只要五分钟,再也不用爬很长时间的山路去上学了。新的小学教室很明亮,还有一个很大很漂亮的足球场。”这个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孩子叫吴明豪,是罗城县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之前就读于村上的小学,交通不便,教育设施落后,今年9月份搬到这个学校来上学。
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仫佬家园”内,属于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项目之一,广东省深圳市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援助资金2590万元,校园占地面积30亩,于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仫佬家园2560户移民搬迁户和周边居民近2万人的子女可以就近入学,覆盖全县137个村搬迁户。
▲罗城·深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学习
“目前在校学生有524人、贫困子女315人,易地搬迁学生266人。”罗城县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校长蔡讛琳介绍说,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子女能够进入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教育是脱贫的治本之策,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首先在精神和文化上脱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近年来,罗城县扎实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不仅要让山区贫困人口“站起来”,而且还要帮助孩子们“走得远”。
易地搬迁,迁出幸福感
作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通过实施城西安置点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
城西安置点,建设在河池·环江工业园区附近,占地206亩,采用公寓楼集中安置,计划建设安置公寓楼45栋,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0人。为保障搬迁户后续生活质量,真正实现搬迁致富目标,环江县政府通过技能培训、建立扶贫车间、开展结对共建等方式为移民群众铺路搭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城西安置点在举办消防培训演练活动
城西安置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卢志愿介绍,安置区就移民群众喜好和最新就业需求,定期举办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增强移民创业就业本领,同时城西移民安置区已经建成两个扶贫车间示范点,有500名移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并且在与工业园区党工委的共同努力下,引导移民到园区企业灵活就业,解决就业岗位约9870个,确保了入住搬迁贫困户户户有收入,力争把移民搬迁工程打造成安居乐业和生活幸福工程。
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牙洞村,位于金城江区九圩镇西北部,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该村原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桑树等粮食、经济作物,由于重工轻农的思想,导致一定的土地丢荒。土地不流转,无异于死水一潭。
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3月,牙洞村成立“河池市金城江区洞天美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理利用牙洞村现有资源,科学推动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村民脱贫致富,促使牙洞村尽快走上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种植荷花是发展牙洞村乡村旅游的“第一招”。目前合作社已建成100亩集中连片荷塘,且长势良好,成为广西南宁农科院的育种基地。牙洞村通过“以荷引客”产业模式,在8月荷花盛开季节共接待区内外游客近万人,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本地消费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以前这100亩荷塘种植水稻和甘蔗,每亩的收入是1000元左右。今年改建成荷塘,初衷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养殖生态鱼,没想到还能收获莲子,每亩莲子的收入就能有2000元!”何茂江说。
据了解,牙洞村以“公司+合作社”的旅游开发与运行模式,引进投资和发动贫困户合作入股,将带动12户贫困村民脱贫摘帽。(文/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