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烂鳃病
【病原】病原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nmnari)。菌体细长、弯曲或直的杆状,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流行特点】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在15-35℃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越快,致死时间越短。
【主要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打开病鱼鳃盖,常常看到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鳃丝肿胀,常有白色或土黄色黏液,病情严重时可看到从鳃丝末端开始,沿鳃瓣边缘均匀的烂成一圈,唇端发炎充血,糜烂。
【防治】
(1)鱼苗下塘前,用2~4%的食盐水药浴5-10分钟。
(2)强氯精全池泼洒,用量为200-300g/亩.米,每日一次,连用1~2次。
(3)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以溴氯海因计),20-30mg/亩.米。每日1次,病情严重,连用2次。
(4)在任选(2)(3)一种措施外泼时,同时内服诺氟沙星,(以诺氟沙星计)每千克鱼体中每日1次拌饵为15-20mg;或使用磺胺类药物拌饵投喂,连用3天。
2、白皮病
【病原】病原为白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rmoalba),曾称为白皮极毛杆菌等。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或双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流行特点】水温25℃以上为流行季节,一般感染5cm以下的鱼苗及夏花阶段,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量死亡;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对鱼体造成机械损伤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时鱼体受伤后,病原菌趁虚而入,造成感染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病情发展,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病情严重时,尾鳍溃烂,残缺不全。病鱼头上尾下,不久即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使用乾 界生物底康菌20kg/亩对塘底进行处理。
(2)选择优质健康苗种。鱼种下塘前,用2~4%的食盐水药浴5-10分钟。
(3)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发现鱼体体表有寄生虫时及时杀灭。
(4)强氯精全池泼洒,用量为200-300g/亩.米,每日一次,连用1~2次。
(5)外泼同时内服甲砜霉素或氟苯尼考,连用3~5天。
3、肠炎病
【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ta f. intestinalis)等。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
【流行特点】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水温为18℃以上,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主要症状】剖开鱼腹,早期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内无食或者只在肠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黄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腹水,肛门常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或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防治】
(1)彻底清塘,使用乾 界生物底康菌20kg/亩对塘底进行处理。
(2)选择优质健康苗种。鱼种下塘前,用8~10mg/L的漂白粉浸洗15-30分钟。
(3)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每15天使用乾 界底净片配合优水菌和复合光合菌调节水质。
(4)使用酰胺醇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3次,每次拌饵投喂甲砜霉素粉(规格为100g:5g)0.35g,连用3-5天;或者使用乾 界肠康120或复合乳酸菌按照2%拌饵投饲;或使用乾 界生物丁酸梭菌拌饵投饲,使用方法为拌料80kg-100kg/250g,连用3-4天。
4、溃疡综合征
【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和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ta f. punctta)等。分离菌株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
【流行特点】该病在每年的12月到翌年4月较为常见,危害对象以成鱼为主,损伤后很容易感染病原,导致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体侧、尾部、腹部、头部、鳍条基部出现大小不一的炎症病灶,病灶处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表皮及真皮溃烂,严重时可以看到鱼骨。病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并伴有水霉病发生。
【防治】
(1)彻底清塘,使用乾 界生物底康菌20kg/亩对塘底进行处理。
(2)养殖过程中,拌料投喂乾 界生物多维应激宁,80-100kg/500g,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3)发病鱼塘,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或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药浴。
(4)外泼药浴的同时内服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进行治疗;愈后使用乾 界生物复合乳酸菌或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
5、细菌性败血病
【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舒伯特气单胞菌等也有一定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单个或成对或短链,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和荚膜。
【流行特点】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可发生于精养池塘、网箱和水库等养殖模式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5-9月。
【主要症状】疾病早期,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内少食,部分鱼还有鳞片竖起、肌肉充血和鳔壁后室充血等症状。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清除底泥,使用乾 界生物底康菌20kg/亩对塘底进行处理,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选择优质健康苗种。鱼种下塘前,用15~20m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每15天使用乾 界底净片配合优水菌和复合光合菌调节水质。
(4)用0.2~0.3mg/L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或用苯扎溴铵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处理。
6、诺卡菌病
【病原】病原为主要由诺卡菌感染引起,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力,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沙粒状。
【流行特点】近年常发生的疾病,5-7月为流行期,以危害成鱼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色变黑。解剖观察,脾、肾、肝、肠系膜、鳔等处布满小白点,类似于结节状物。严重时肾脏,腮耙骨和肌肉有较大的白色隆起脓包,剖开后,流出白色或带带红色血的脓汁,即腐烂的肌肉或脂肪组织并混有血细胞和诺卡菌形成。
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种类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心脏、肾脏、脾脏和鳔等处也有结节。在所有的病灶处有炎症反应。
【防治】
(1)彻底清塘,清除底泥,使用乾 界生物底康菌20kg/亩对塘底进行处理,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每15天使用乾 界底净片配合优水菌和复合光合菌调节水质。
(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添加乾 界生物多维应激宁和复合乳酸菌,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4)使用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针对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有抑制作用的药品拌饲投喂。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