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平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1年来,内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探索出一条具有内江特色的丘陵地区农村脱贫攻坚新路子。本文站位内江实际、依据档案史料,重温回顾了内江农村扶贫的五段恢弘历程,探讨分析了内江农村扶贫的六大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内江农村扶贫的六点经验启示。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内江农村扶贫是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缩影和解决区域性插花式贫困的优秀样本,一幅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的幸福美丽乡村和一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前景可期。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农村扶贫;实践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内江作为内陆农业大市,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十分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农村扶贫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功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减贫人口累计超过450万,贫困发生率逐步下降为零,探索出一条具有内江特色的丘陵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

一、内江农村扶贫主要历程

新中国成立71年来,内江农村扶贫从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问题,从巩固温饱成果到消灭绝对贫困,从实现脱贫致富到迈向全面小康,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年-1978年)

从社会环境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江地区全域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让农民“干者尽其力”,这些为农民摆脱贫困提供了经济和政治前提。从组织架构看,由内江专区(地区)公署根据中央和省上安排,由民政科为主实施救济式扶贫,统筹推进灾害救济、春夏荒救济和农村扶贫工作。从标志事件看,1955年底原内江县史家区顺江社开设公益金2500元、明确公益金的50-60%用于贫困户、鼓励17户贫困户多挣工分①首创内江农村扶贫先河。从政策措施看,50-70年代初步建立“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制度和特殊群体救济保障体系;70年代形成以规划扶贫为代表的威远“两路经验”,全国第七次民政工作会议作交流,《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纪要》予以肯定。从实施效果看,内江贫困户的贫困程度有所减轻,但农村贫困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978年,全市(含资阳市和成都简阳市)年人均纯收入在100元以下(按照1985年200元不变价倒推数据)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00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达到25.8%。

(二)制度性扶贫阶段(1978年-1990年)

从社会环境看,1978年以后,全国全省掀起改革开放大潮,内江启动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极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有力助推了农村贫困状况的缓解。从组织架构看,1981年1月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以农办、民政局、粮食局、财政局、商业局、教育局、卫生局、农业银行、供销社、畜牧局、林业局组成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②,民政局单一部门扶贫逐步发展为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有关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从标志事件看,继1980年内江地委转发《关于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个通知》之后,1983年地委行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工作的通知》,相继吹响了制度性扶贫的号角。从政策措施看,全面推广干部包产扶持、群众帮户助耕、国家及各部门支持的隆昌“双扶”经验,既建立市级扶贫基金又在乡镇建立扶贫周转基金,既扶持贫困户又扶持穷社队,既鼓励发展种养业又开展民政救灾救贫。从实施效果看,到1990年底,全市(含资阳市和成都简阳市)年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至118.4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

(三)开发式扶贫阶段(1991年-2000年)

从社会环境看,1991年以后,全国全省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大力气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工程”,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组织架构看,1990年底成立市委书记任主任的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扶贫攻坚纳入重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民政部门具体实施、农委部门共同参与、社会扶贫成为新锐力量的攻坚扶贫体制日趋成熟。从标志事件看,1991年内江实施农业八五发展规划,相继提出建设带状式农业走廊目标、作出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掀起了内江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号角。从政策措施看,全面建立党员干部包户扶贫、科技扶贫制度,226个乡镇建立扶贫基金和互助储金、入会农户超过51万户,兴办农村扶贫福利企业81个、直接帮助脱贫5000人。从实施效果看,到2000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年人均纯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相对贫困人口减至33.4万人,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至7.67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3%。

(四)综合性扶贫阶段(2001年-2010年)

从社会环境看,中国跨入新世纪、推进西部大开发,提出“人均年纯收入在625元以下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625-1000元之间为低收入人口”新概念,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更加迫切。从组织架构看,从2000年开始,内江农村专项扶贫主要由市农办扶贫办负责,党员帮扶、计生帮扶、部门帮扶得到推广,解决岩洞户问题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③。从标志事件看,内江紧密衔接国家纲要和四川规划,印发《农村扶贫“十年”发展意见》,全市进入城乡统筹发展、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重阶段。从政策措施看,2001年实施“整村推进”和“雨露计划”,出台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从实施效果看,全市投入扶贫资金5.1亿元,实施了316个省级重点贫困村的新村扶贫、21所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扶贫、5000人的移民扶贫和1.8万人的劳务扶贫、14个项目的产业扶贫以及两个连片扶贫开发,全市贫困人口减至6.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精准性扶贫阶段(2011年至今)

从社会环境看,2011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扶贫新标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内江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指明方向和路径。从组织架构看,2013年9月组建内江市扶贫移民局(2019年更名为扶贫开发局),2016年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明确党委副书记分管脱贫攻坚工作、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同级政府副秘书长或党组成员④。从标志事件看,内江市印发《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全市进入精准扶贫脱贫、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从政策措施看,出台《关于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的指导意见》和4个配套实施意见,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和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从实施效果看,到2019年,《内江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63.7万(含2013年建档立卡21.7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

四川养鱼致富经_内江养鱼基地_致富经四川内江养鱼

二、内江农村扶贫伟大成就

通过71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众志成城、夙兴夜寐的接力奋战,内江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内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可期。

(一)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彻底消除

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扶贫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发展不平衡状况大幅改善,区域性插花式贫困大幅缩减,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彻底消除的目标。截至2019年11月,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8万人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6.9%下降为零⑤。脱贫人口全部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人均纯收入超过省定扶贫标准、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安全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退出村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2017-2019年内江连续三年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州),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综合评价好的市(州)⑥。

(二)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内生活力积聚迸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仅2016-2020年,内江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4.35亿元。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05个,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150个现代农业园区助推脱贫攻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产业6.39万亩、新建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3万亩、养殖畜禽311.91万只(头)。建成“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达标村95个,建成农村电商示范镇5个、示范村10个,20个旅游扶贫村展现新颜。内江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03.49元,增加到2019年的7684.51元,增长319.72%,年均增长26.17%,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呈现不断提高态势。

致富经四川内江养鱼_内江养鱼基地_四川养鱼致富经

(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根本改善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群众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缓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在住房方面,2010年以来完成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一般贫困户危房改造70950户,2014年至2019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3982户。在交通建设方面,新(改)建通村公路、便民路929.67公里,30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在水利建设方面,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得到保障,1.401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在电力建设方面,贫困户通电率达到100%。在通信建设方面,贫困村互联网实现全覆盖,贫困村学校“三通两平台”远程教育系统全部开通。在广播电视建设方面,贫困村、贫困户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体育文化、社区共建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3年以来,在义务教育方面,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51.27万平方米、运动场63.13万平方米;为379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发放特别补助,基金累计使用额度4976万元。在基本医疗方面,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代缴率100%;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群众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新建贫困村卫生室182个,改建卫生室119个。在综合文化服务方面,新建贫困村文化室225个,改建文化室76个;30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放、图书常更新。

(五)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极大增强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内生发展动能不断蓄积提升。2013年以来,在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市、县(市、区)举办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精准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系列重点专题培训班70期,培训13770人次,依托全市1637所“农民夜校”培养“农村家庭能人”77.18万人。在就业创业促进方面,涌现致富带头人301名,5714名贫困劳动力走上公益性岗位,1700名贫困人员通过参与旅游扶贫工程实现脱贫。在“头雁效应”发挥方面,完善服务群众制度6502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4万余个,培育发展农村专合社等社会组织1090个、民事调解等有益组织2316个,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40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专合组织467个、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增加1070万余元。

(六)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不断跨越

通过70多年来持续艰苦的工作,内江农村贫困地区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创新,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以来,在坚持党建引领方面,组织动员3.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66932户贫困户,坚持向贫困村派出1144名村第一书记、602名驻村工作队成员、309名驻村农技员,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引领新风正气方面,以“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为实践载体,开展“十爱进万家”、寻找“蝶变”乡村等精神扶贫十大行动,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人获评四川省道德模范,1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4名个人(集体)入选“四川好人”。在开展示范创建方面,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6个,省级文明村23个、省级“四好村”100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22个,市级文明村107个、市级“四好村”502个。

三、内江农村扶贫经验启示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扶贫的内江实践,71年奋斗历程坚实铿锵,71年伟大成就璀璨夺目,71年栉风沐雨的宝贵经验需要倍加珍惜,71年春华秋实的有益启示需要长期坚持。

(一)党的领导是前进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党在各个时期关于农村扶贫工作的指示、会议、文件精神,坚定推动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内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3年以来,内江市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作出工作批示近600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和联席会专题会调度会200余次,各级各方面狠下“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消除绝对贫困显著成就。实践证明,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⑦。

(二)政策创新是时代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农村扶贫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实现全面小康,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承受度和人民群众需求度,不断促进顶层设计地方创新,不断提升政策实施综合成效。通过1994年实施《八七攻坚计划(1994-2000年)》、2001年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发展意见》、2011年实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总结推广内江顺江社经验、威远“两路”经验、隆昌“双扶”经验、安岳驯龙模式、“三化三换”和农业BOT模式等有益做法,及时调整目标任务、对象范围和工作路径,提高了农村扶贫的质效,提升了为民服务的公信力。实践证明,只有准确把握农村贫困状况的阶段特征,因势利导推出符合实际的政策举措,才能在顺应大势中如期实现脱贫攻坚阶段目标。

(三)群众自主是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统筹“输血”与“造血”、扶志与扶智,依靠人民群众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70万隆昌人民利用30年时间,建成四川省第一、全国第二的沱江石盘滩提灌工程,该工程成为新中国“红旗渠”之后的又一个伟大水利工程。市中区退地换现金、退地换股份和退地换社保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换”模式,成功入选2016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⑧。内江在全国首创“贫困户集中受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的“两集中、三权六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时处处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出脱贫攻坚的澎湃动力。

(四)资源协同是强大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积极推动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和东西部协作扶贫,务实深化人才培养、劳务协作、产业共建等交流合作。2002-2010年,全市826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个人捐赠现金6955.8万元、物资折款2520.6万元、30.12万贫困人口受益。2013年至今,投入行业扶贫资金达到54.14亿元,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就业、生态建设等行业扶贫得到全面保障。1958年,内江、温江两专区和西昌专区组成协作区全面建设西昌;2010年以后,内江派出三批130名干部人才对口支援阿坝州茂县和黑水县;2018年以后,内江派出186名干部人才赴凉山州开展综合帮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脱贫攻坚一盘棋、站位全国全省作贡献,才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短板补齐是攻坚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针对不同历史阶段实际,抢抓三线建设、建设成渝一条线、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坚持不懈解决区域整体贫困、小区域贫困和“插花式”贫困问题。2013年以来,内江科学分析贫困村、贫困户点状分散、面宽量大、成因多样、项目资金支持有限等贫困特点,聚焦解决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增收难等问题,注重消除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下大力气构建了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脱贫目标奠定了基础,为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贡献了力量。实践证明,只有聚焦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坚决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才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六)责任压实是有效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压实责任啃硬骨头,传导压力打歼灭战。2013年以来,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机关工委、扶贫开发等部门“大联动”工作格局,创新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等5项协调联动机制,严格开展县(市、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扶贫专项考核、驻村帮扶考核,印发《内江市脱贫攻坚常态化约谈工作制度》,建立“五个一”帮扶力量“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三张清单,审计扶贫项目2214个、实现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实践证明,只有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脱贫攻坚合格答卷。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扶贫恢弘历程,内江农村扶贫闪耀着苦干实干、不胜不休的精神光辉,是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缩影,是解决区域性“插花式”贫困的优秀样本。展望新时代内江农村扶贫工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⑨,一幅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的幸福美丽乡村画卷必将徐徐展开,一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必将卓然崛起。

(作者单位: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参考文献

①《内江县顺江农业社56年试算分配的情况报告》(1956年6月15日),内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2-378-1。

②内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江市志》,第四卷,开明出版社2020年版,第2098页。

③内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江市志》,第四卷,开明出版社2020年版,第2100页。

④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内江年鉴(2017)》,四川科学出版社2018版,第326页。

⑤内江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内江市扶贫开发局:《内江脱贫攻坚实战案例选编(三)》,2019年,引言。

⑥四川脱贫攻坚书系内江卷编撰工作委员会:《内江脱贫攻坚纪实》,2020年,前言。

⑦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159。

⑧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6/12/19/10408024.shtml,内江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成功入选2016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2016年12月19日。

⑨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6/content_5488151.htm,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20年3月6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