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4月,我市与四川马尔康、马边、小金、金川等深度贫困地区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两年多来,绍兴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援川干部用真情书写脱贫攻坚故事,助力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日前,绍兴日报记者赶赴三县一市,近距离感受当地发展新气象、新变化,相关报道现予刊发。

空气永远是那样清新、天空永远是那样蔚蓝……从绚丽多姿的梭磨峡谷到四季如春的党坝小江南,从“尘封”已久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到历史悠久的沙尔宗乡克萨民居,飘浮的白云,静默的牦牛,奔流的河水,每到一处,都是动人心魄的风景。

这里就是马尔康,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的高原峡谷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的县级市,亦是该州首府,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

就是这个“兴旺发达之地”,大多数乡镇、村落分布在山区,居住分散,交通极其不便。人们也因闭塞的区位条件因循守旧、思想封闭,长期靠天吃饭,处于贫困之中。然而这一切,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推进,渐渐有了可喜的改变。

家住松岗镇邓家桥村、海拔2600米的哈特一家就是一个典型。

记者采访那天,哈特在自家蜂场迎来一位熟悉的客人——马尔康市农牧局畜牧中心受援办主任助理、绍兴援川干部李信。

“哈特姐,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开蜂箱看看情况,顺利的话,过些天就能舀蜜了。”说完,李信和哈特换上防护衣,戴好手套,走近蜂箱……

哈特和李信姐弟相称。“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家才摘了贫困户的帽子。他是我的恩人,我拿他当亲弟弟。”说起这个绍兴弟弟的恩情,哈特眼里闪着泪光。

两年前,哈特家还是松岗镇重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即便父辈起就开始养蜂,可由于蜂蜜产量低、销售难,每年收入不过1万元左右,一家五口吃饱穿暖都不易。

去年7月进川的90后绍兴援川人才李信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他是一名来自绍兴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骨干。

“开始我对他并没多大信心,他太年轻了。我爸养蜂养了一辈子,那时候他讲的话我都没往心里去。”哈特笑着回忆。

李信也对一年前的情景印象深刻。“刚来时,我发现这边的养蜂观念和技术都比较落后,蜂农甚至不知道如何让蜜蜂过冬,死亡率在八成以上。”李信说,他大学学的是动物科学,来到马尔康后,了解到当地的技术需求,便多次与大学老师、其他援川同事沟通学习,然后把所得到的养蜂新技术和新方法逐一教给了哈特和她的父亲。

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后来的心服口服并没用多长时间。“他教的分箱、人工分蜂等技术都很管用。”哈特说,过去,蜂场一年只舀一次蜂蜜,一次最多舀20斤。经过技术改进后,一年可以舀两次蜜,一次能舀30斤左右。

这两年来,在绍兴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哈特家的蜂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扩大了生产规模。蜂箱数量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年收入也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30万元以上。“有钱了!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哈特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