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校企产学研联动共建泥鳅研发中心助农民致富

图为浙江海洋学院与浙江水中参公司校企合作创建泥鳅研发中心浙江海洋学院供图摄

致富之路养殖技术_致富经养殖业_致富养殖网

图为校企合作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行业关注浙江海洋学院供图摄

致富养殖网_致富经养殖业_致富之路养殖技术

浙江海洋学院和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浙江海洋学院供图摄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 (方堃黄忠侨陈香娟)泥鳅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软黄金”,然而近年来,国内泥鳅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年仅5%的低养殖成活率及应用野生泥鳅苗暂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泥鳅行业需要。

浙江海洋学院主动把握泥鳅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依托高校专业研究团队的技术优势,与浙江水中参公司共建泥鳅研发中心,通过切入育苗环节的关键点,为我国泥鳅的产业发展提供新途径,并带动农民走出了一条富有经济效益并深具借鉴价值的特色养殖致富之路。

校企合作攻克泥鳅育苗难关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仅韩国一年从我国进口的泥鳅就达一万吨。然而泥鳅年仅5%的低养殖成活率及应用野生泥鳅苗暂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泥鳅首席专家、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储张杰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攻关,成功攻克了泥鳅人工授精、开口饵料培育、泥鳅幼苗的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等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将泥鳅苗的育苗成活率由过去的5%左右提高到了50%以上。

早在2011年6月,浙江海洋学院与浙江水中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大学生水产教学实习基地”、“泥鳅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研发中心从台湾引进了台湾扁鳅,率先在大陆进行亲本选育。改良后的泥鳅经过5-6个月的养殖,平均每尾体重可达50-100克,是普通泥鳅的4倍以上,每亩利润达1.5—2.0万元。

与此同时,浙江水中参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构筑起了一个拥有800平方米的种苗繁育实验室、6万多平方米的种苗室内孵化场和100多亩的泥鳅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现代化特征的大型生态农业精品园区。水中参公司通过与水产学院合作,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科技优势最明显的泥鳅种苗繁育基地。

依托自然生态建立多种养殖模式

俗话说“小泥鳅也能翻大浪”,小小泥鳅挣大钱。在浙江省富阳市万市镇,农民在浙江海洋学院专家的指导下,依托校企合作技术开展泥鳅养殖,走出了一条富有经济效益并深具借鉴价值的特色养殖致富之路。

富阳市万市镇地属山区,山垅田、抛荒田较多。根据当地特色的自然生态条件,浙江海洋学院的科研团队为农民和养殖户量身推出了池塘高产养殖、稻田生态养殖、茭白田和藕田生态套养、网箱高密度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在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同时,还能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水体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浙江海洋学院专家的指导下,万市镇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建成了300亩泥鳅、茭白套种套养示范基地。创新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建立渔业特色(泥鳅)精品园和规范化养殖示范区,进行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泥鳅养殖业。在此基础上,万市镇还成立了专门的泥鳅科研中心,研发泥鳅食用及药用价值。农民和养殖户年底的收入增加了,当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泥鳅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稻田、茭白、泥鳅套种套养项目已被浙江省渔业局列为省级渔业(泥鳅)精品园项目,被浙江省、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评选为优势项目,入选杭州市生态项目、富阳市渔业精品园项目。万市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逐渐形成以农产品种、养、加、销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园区,发展成为具有全国领导地位的泥鳅种苗繁育基地、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助推农民增收

在泥鳅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当地普遍存在的分散式、无序化养殖模式,而引起的养殖技术不规范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量取水与养殖废弃水净化处理等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区域科学化发展模式,成为泥鳅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储张杰团队针对性地推出“协会+备案企业+基地+养殖户”的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泥鳅养殖行业协会作为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的平台,各个入会公司作为经营龙头,对养殖户实施分片划区管理。协会为每个会员单位建立了泥鳅养殖档案,统一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发布泥鳅养殖技术、市场销售信息,对泥鳅放养密度、饲料喂养、疾病防治及销售等提供全过程免费技术指导,多种形式为会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学校还与当地联合,成立了大学生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泥鳅产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当地养殖户形象地把行业协会和高校养殖专家比喻为“泥鳅的保姆”。因为泥鳅,当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目前已带动浙江、江苏、安徽、重庆等地养殖户230多家,农民年增长收入达9000多万元。(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