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镇北岗台村养羊扶贫项目
设施农业扶贫项目
肉牛已成为阿鲁科尔沁旗重要的扶贫产业
乌兰哈达乡庭院经济扶贫项目
脱贫后的牧区面貌焕然一新。魏景钰摄
这几天,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司法所所长林国旺很忙。作为白乌苏村扶贫包村的工作队长,他和队员们正在挨户督查“点餐式”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霍子春养9头仔猪,武国军养4头良种母驴,苏海森种1亩菜园……”全村23户贫困户走下来,项目统计表已记了满满一页。“这种办法挺好,就像吃自助餐,想搞啥项目就选啥!”擅长种菜的贫困户苏海森,正在菜园里整理架豆角用的竹竿,他对今年种菜的收成信心十足。
林国旺手中的这份表,包括特色种养业带动扶贫、新兴产业带动扶贫、资产收益带动扶贫等10个方面的内容选项,贫困户可根据自已实际条件选择其一或几项。这种“十带动”扶贫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贫困户们的欢迎。群众欣然点单选项的背后,是这套扶贫机制的顶层设计理念:因地制宜,按需扶贫。而这种理念则源于旗里的决策者在新常态下的脱贫新思维。
立体多元思维:让每户都有增收之法
2016年初,阿鲁科尔沁旗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后,发现了3个40%的现象:有40%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有40%的贫困户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的贫困户在牧区。如何让扶贫的阳光洒到这些贫困的角落和人群?旗里的决策者认识到: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千差万别,单一的扶贫方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穷尽所有措施,覆盖到全部的贫困户,才能以让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因素,让每一户都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2017年,阿旗现有贫困人口16600人,年内计划脱贫3337人,到2019年,现有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然而这样大量的贫困人口脱贫,钱从何来?阿旗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格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涉牧资金1.2亿元,再加上财政扶贫资金9439.5万元,使全旗各级各类财政投入扶贫资金达到2亿元以上。而投放到扶贫上的各类贷款达到1.546亿元。今年,全旗要给予每个贫困人口7000元的无偿资金扶持,还要根据贫困户的信用等级情况,按需发放贷款。
有了扶贫的钱,还得有脱贫的道。经过3个月的反复研究、测算,2016年11月,一份厚达59页的全旗推动“十带动”扶贫模式的实施意见终于出炉,这份经过旗里召开30多次会议议定的文件,共有14个配套细则,极具可操作性。“贫困户养一头牛补助7000元,发展庭院经济1亩及以上的补助2000元,购买鸡雏每只补助5元……”这套细则大到建一座日光温室,小到种一片果树,每个扶贫产业的项目做什么、做到什么样、补助多少钱,都规定的一清二楚。
产业扶贫与社会保障扶贫相结合,使全旗“十带动”模式覆盖到了全部的贫困人口。“十带动”模式中,有8项属于产业扶贫范畴,有2项属于社会保障扶贫范畴。特色种养业和新兴产业是产业扶贫的方向,金融资金扶持解决了产业扶贫的资金,企业直接带动扶贫和“三链互动”带动扶贫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帮带主体,资产收益和易地搬迁也与产业扶贫密不可分,而“点餐式”项目带动扶贫则让产业扶贫更接地气。随着就业培训、教育、医疗、兜底等社会保障扶贫政策的推出,一张救贫、防贫的大网正在铺开。
品牌特色思维:让产业成为脱贫主攻点
立夏时节,走进乌兰哈达乡温都尔呼舒村贫困户王凤兰家的小院让人眼前一亮。一棚葡萄,四棵果树,还有一亩半地的菜园,菜畦里的紫皮大蒜已冒出绿叶。“我这个小园一年能产4万多头大蒜,每头卖4角钱,就是1.6万元的收入!”目前,全村的31户贫困户中,有20户发展庭院经济。他们在收完大蒜后,再种豆角,一年就有两茬收入,全村仅庭院经济一项人均就能增收3000元。村里还注册了“温都呼舒”的蔬菜商标,这里紫皮大蒜已小有名气。
一头小小的“温都呼舒”紫皮大蒜,折射出阿旗产业扶贫中的品牌特色思维。近几年,“阿鲁科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阿鲁科尔沁小米”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阿旗草业”注册为集体商标。借助这些品牌和特色优势,旗里重点发展肉牛、肉驴、庭院经济、设施农业等特色种养产业。如今,温都尔呼舒村的蔬菜、代白勿苏村的蒙古野果、天海村的葡萄、高家段村的肉驴在当地都小有名气,成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扶贫项目的点餐制,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有了更大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他们可以根据项目“菜单”的要求和补助标准,在7000元的补助额度内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会做的项目。项目采取先建后补、先购后补、先种后补的形式实施,经过严格的验收程序后,旗里再把奖补资金直补到户。目前,全旗已有3908户(次)的贫困户通过点单的方式,选定了扶贫项目,申请项目扶贫扶持资金额度达2600多万元。
金融扶贫为产业扶贫注入了“金融活水”,旗里计划每年投入总额度为1亿元的金融扶贫货款。为了解决贫困户“借贷难”等各种扶贫难题,旗里还为贫困户量身订制了“三链互助”带动扶贫模式,通过“亲情链”“互需链”“责任链”,落实贫困户的个人帮扶主体。为了调动企业和合作社直接带动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旗里还出台政策:企业和合作社每带动1个贫困人口脱贫,政府按5到10万元的标准为其提供政策性贴息贷款,单笔最高不超过800万元。这种产业化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举双赢,既让贫困户脱了贫,又化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
资本运营思维:让贫困户分红做股东
“资产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这种资产收益式的扶贫模式,蕴含深刻的资本运营思维。面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玉米和肉羊等产品价格低迷的情况,部分贫困户很难选择脱贫产业,而资产收益式扶贫最大的亮点在于,这种模式能让没有劳动能力、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公平地享受扶贫政策的阳光,能显著提高扶贫效益到户的效率。
张伟利是绍根镇清河子嘎查的贫困户,女儿上大学,妻子患心脏病,家里的日子过得一直很拮据。去年11月,村里将50万元的财政扶贫入股到柴达木良种牛繁育公司,公司以每年15%的收益率给贫困户们分红。到今年11月份第一批32户贫困户的60口人,每人能分红1250元。张伟利一家3口人就能分到3750元,而他利用农闲时间到企业打工,还能有6000元的收入。今年,全旗有4674贫困户通过点餐,选择了资产收益式扶贫,将有4600多万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企业和合作社,变成贫困户的股金。
如何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旗里资产收益性扶贫资金上了两把锁。在先锋乡新地村,村里和盈丰种植合作社、乡政府签订的合同上,三方约定这种保本分红的投资,年收益率为15%,村里投入45万元扶贫资金,99户贫困户1年收益为6.75万元。合作社以社里的8栋大棚作为履约抵押,同时由乡政府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如因乡里监管不力造成合作社不履约,则由乡里先行垫付本金及分红,再进行追偿。一份股权合同,把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联成了利益共同体,贫困户在分红的同时,还能享受土地流转、就地就业带来的好处。
扶贫资金的集中使用,促进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在阿旗昊赢养殖有限公司,红星村、龙头山村等4个村把200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到企业。企业用这笔钱扶持16户社员发展育肥羊,并为社员提供圈舍、帮助购进架子羊,再通过订单把育成羊卖到北京。社员每养1只羊能为贫困户创造25元的收益,同时也能为自己赚到95元的纯收入。扶贫资金的注入扩大了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全年4批育肥羊可达4万只以上。
互联网+思维:让电商扶贫进村入户
走进阿旗天山口镇葡萄专业村天海村,路旁葡萄的广告牌引人注目。去年,这个仅有218户的村子葡萄面积达到600多亩,实现产值350余万元。“去年我家通过旗里的电商扶贫平台,一个月时间就在网上卖了2000多斤葡萄!”刘华忠是天海村的葡萄种植户,家里有12亩葡萄园。他觉得在网上卖葡萄,一是卖得快,二是价格卖得好。去年,全旗的电商服务中心在旗职教中心建成,“草都天下”电商平台的运营,让天海村的葡萄卖到了互联网。
天山口镇新风村的贫困户崔秀华,仅靠3亩菜园维持生计。电商平台的工作人员把他家产的蔬菜,拍照放到网上,就有人订购或到家里来买。去年她园子里的蔬菜都通过网络卖到了旗里的几家大宾馆,价格是她到集市卖价的一倍还多。贫困户网上卖菜增收,这是电商的微观扶贫;一个葡萄产业因网而兴,这是电商对一个区域和一个产业的宏观扶贫。在推进电商扶贫过程中,阿旗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牧民的“卖难”和“买贵”两大难题。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搭上电商扶贫的快车,旗里出台政策:每个电商服务站至少捆绑带动5户贫困户且每户贫困户网购农资商品、生活用品以及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综合达到1万元以上的,给予补贴1万元。电商平台与全旗贫困户数据库相连,在农畜产品上行时,平台以预售、众筹、领养、定向采购等方式,将贫困户产品信息上传到平台进行销售。平台还倡导宾馆酒店、学校、医院等单位选购贫困户农畜产品。在生产生活用品下行时,平台省去了中间所有的环节,实行厂价直销,农牧民在平台上购物能节省开支14%—20%。
目前,全旗电商扶贫体系已见雏形。依托“草都天下农商联盟”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旗里整合本地物流企业12家,形成了“四通一达”物流企业跑全国,公交、邮政跑本地,个体物流灵活机动的物流网络。以电商服务平台为中心,旗里已建乡镇苏木电商示范服务站30个,嘎查村电商服务站100个,已培育规模以上电商企业30户,发展网上销售企业20家、个体网店经营户170个,一个精准扶贫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永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阿鲁科尔沁旗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