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江口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着力在“提升党建引领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帮扶带动力、凝聚社会向心力、激发乡村内动力”5个方面下功夫,形成“五力同频”效应,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巩固脱贫成效,聚力乡村振兴。
强战斗堡垒提升党建引领力
江溪屯村和泗渡村同处官和乡车坝河流域、同属省级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官和乡积极探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率先在江溪屯村和泗渡村组建联村党组织,对两个联建村扶贫产业项目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调配,先后发展生态茶2320亩、中药材600亩、猕猴桃190亩、冷水鱼养殖78亩,通过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带动两个村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3000元。
江口县通过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鼓励推动地域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的行政村探索设立片区联村党组织18个,成立产业联盟2个。同时,建强“领头雁”队伍,坚决调整撤换能力不足、不胜任现职的村干部17名,选配贫困村和后进村第一书记72名,累计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专题培训28期1046人次。
江口县还在实施基层党建“六亮”工程过程中,建成农村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400余个,276名村“两委”成员兼任合作社负责人,辐射带动群众6万多人参与发展产业。
集聚产业要素提升市场竞争力
骆象村是江口县茶产业发展重点村和示范村,在产业革命引领下,骆象村依托以贵茶集团为龙头的江口茶产业联盟,先后发展1.6万亩生态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
该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让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各类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一起,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紧盯市场、找准项目、突出特色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江口县围绕生态茶、中药材、食用菌、猕猴桃和冷水鱼5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贵茶集团、贵福菌业、铁骑力士和贵州东亿集团等一大批优强企业落地,建成生态茶园15.92万亩、精品水果4.51万亩、中药材3.2万亩、油茶5.5万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150亩。
强化内外联动提升帮扶带动力
云舍村乡村旅游项目是苏州市姑苏区对口帮扶江口县的旅游扶贫项目,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云舍村抢抓乡村旅游发展契机,不断深化拓展旅游发展、农业产业等方面对口协作。目前,云舍村已经发展成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的省内外游客数量达到100多万人次,仅带动发展农家乐就达40多家。
该县充分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千企帮千村”、城乡支部联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等,积极搭建帮扶协作平台,不断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广泛动员各级联系帮扶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与“联动”效应。
截至目前,除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苏州市姑苏区对口帮扶和贵州省扶贫办联系帮扶外,该县还统筹全县105个县直部门和43家非公企业与104个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选派各级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897名,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指导发展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整合春晖力量凝聚社会向心力
杨秀萍是江口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的典型代表,在“雁归工程”“春晖行动”等政策号召下,杨秀萍于2012年从深圳回到平寨村创业,投资成立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1000余万元,为当地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52个,临时用工和季节性用工每年超过300余人次。同时,该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牵头组建“梵源水产发展专业合作社”“印江泥鳅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周边9个村寨发展产业。
江口县大力实施“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和鼓励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离退休干部等为家乡做贡献,成立“春晖社”,发起春晖行动,支持、参与、领建一批春晖脱贫产业,培育一批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截至目前,该县鼓励外出乡友回乡创业,共计建成春晖社57个,聘请春晖使者269人,发展社员1295人,建成春晖人才创业示范基地14个、春晖产业扶贫基地15个,募集“春晖基金”348.5万元。
加强技术培训激发群众内动力
阙洋柳是怒溪镇骆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阙洋柳学习掌握了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他通过“精扶贷”获得资金支持,靠种蔬菜实现年纯收入20万元。发家致富的阙洋柳向政府递交自愿脱贫申请书,成为当地的脱贫榜样。
长期以来,江口县始终坚持扶志与扶智并举,积极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187期8586人次,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梵瑞社区组织搬迁群众深入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增强就业脱贫的意识和信心。
江口县还加大实施农村党员、村级后备干部创业金融扶持政策,采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重点培养农村产业大户和党员致富带头人569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加入产业发展行列,有效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增强群众的致富信心,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920户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