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始终记挂着带领村民脱贫
云南省被称为彩云之南,世人对云南的印象大多是浪漫、美好、绚丽多彩。但也许有人并不知道,在云南边境地区尤其一些山区农村,因地处边远、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曾经非常缓慢。
芒冒村,就曾是这样一个村子。
今年41岁的叶萍是芒冒村村民,中专毕业的她是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女子,“种甘蔗和玉米需大量强壮劳动力,费时费工,收入不高,有的贫困家庭甚至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叶萍儿时的记忆。“一个地方必须有一个带头人,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从读书时代起,叶萍就想着怎么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状况,2001年参加工作后,她的这种想法愈加强烈。
2006年,叶萍辞去了工作。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2007年,她和当时担任村主任的丈夫带领村民种植茶叶。稍有成效时,一心记挂着带领村民脱贫的叶萍发现,孟连县正处于全球的咖啡黄金种植带上,而且由于咖啡豆是冬天收获,正好可以弥补茶农冬天没收入的问题。于是在2010年,叶萍成立了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迈出了咖啡种植的第一步。
咖啡种植步入正轨
云南咖啡如何“破圈”成难题
种咖啡是非常大胆的尝试。咖啡豆的收成周期很长,有时需要三四年,况且当时别说喝,村里很多人见都没见过咖啡,对于种植咖啡心里也有很多顾虑,“卖不出去怎么办?喂猪也不吃,我们自己也吃不了……”面对众人的疑虑,叶萍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她就自费收走。尽管如此,最终参与种植的只有20多户,总面积不到100亩。
但是,种咖啡远不像种茶叶那么简单,因种植技术及经验欠缺,咖啡苗成活率一直不高。一年栽种三年结果,好不容易熬到2013年底,却又遭遇严重霜冻灾害,导致快投产的咖啡树大量死亡,不仅损失惨重,还严重打击了村民种植咖啡的信心。
挫折和失败并没有击垮叶萍,反而激励了她下定决心把咖啡种好。2014年,她把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加强专业学习培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咖啡要种在向阳处,小苗弯根的地方要剪,管理时不能用除草剂,施肥以咖啡树冠滴水线为主,咖啡采摘后要修剪枯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高一低的丘陵,她每天要走上五公里。
叶萍说,种咖啡的人心中总有一种坚持,而作为一个大山里的农民,想带领村民尝试做一番新事业,更要坚毅不放弃。
叶萍在用手抚匀和感知咖啡果晾晒厚度。图片来源:央广网
经过不懈努力,叶萍的咖啡种植终于步入正轨,并在当地的生豆大赛中夺冠。然而,当时云南咖啡仍然缺乏市场知名度,“很多人听到‘云南咖啡’,还是会摇头。”叶萍回忆道。
打破粗放生产模式
精品咖啡终成致富“金豆子”
如何开拓市场成了横亘在叶萍面前的一道难题。叶萍发现,村民想真正靠种咖啡增收致富,还是要走精品路线。
距云南普洱近2000公里的上海,拥有超过7000家咖啡门店,咖啡产业欣欣向荣,叶萍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于是,叶萍先后多次来到上海参加咖啡展销会交流学习。海派特色的咖啡文化,为叶萍带来很多收获,结交到天南海北的专业人士,也促使她的咖啡豆品质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