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边界行”采访第九站——
走进开江县任市镇
小
龙
虾
小龙虾从异军突起到火爆非凡,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个长相奇特的生物被端上餐桌,成为吃货们的最爱,占据了夏季美食市场的半壁江山。如同它的颜色一样,红火的市场前景让水产养殖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开江县任市镇也赶上了这波热潮。
近年来,开江县号召辖区内多个乡镇大力发展“稻田+”虾蟹水产养殖,共同助推“中国西部虾蟹之都”的打造。因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2016年任市镇率先扛起了这根大梁。
通过3年的发展,“稻田+”产业带来的“小龙虾热”辐射全县。
地处开江县偏远边界的任市镇龙王沟村同样受益,72岁的李若亮,与水产养殖打了40年交道,近两年他靠着几十亩“虾兵蟹将”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鱼医生”的致富经
初见李若亮,是在他家门前的两口池塘旁,年过古稀的老人满头华发,背却如枪杆般笔直。见到记者,顶着烈日刚喂完鱼的李若亮显得有些局促,使劲搓着手不停招呼:“快些进屋来,外面太阳大。”
李若亮家的房子修得很漂亮,3层小独栋,门前的小院种满了花草。进门后,客厅宽敞明亮,角落里堆满了各种袋装饵料,“鱼、小龙虾还有大闸蟹。”李若亮说着指向门外大大小小的池塘,“我一共承包了80多亩池塘。”
受到“小龙虾热”的影响,全县村庄都发展起了集体经济生态养殖基地。
龙王沟村也不例外,但有着40多年养鱼经验的李若亮却另辟蹊径,在原有30亩鱼塘的前提下,又和同村3个村民一起合伙承包了50多亩池塘,专门搞起了小龙虾和大闸蟹的个体户养殖。
村集体经济生态养殖基地
“他们3个都是主动来找我合伙的,觉得我有经验。”李若亮说,最近几年时常听外地打工回来的人说起小龙虾销量好,收入高,这让他有些心动,但由于是新鲜事物,没有多少村民有胆量去尝试养殖,他也就将此事暂缓。
直到2017年夏季,李若亮的几块田地空闲了出来,恰巧又有外地的经销商主动找上他推销小龙虾和大闸蟹的种苗,思索再三,李若亮觉得可以发展,2018年2月,他一口气花费3万元购买了种苗。
这份自信,来源于他40多年水产养殖的基础。
“别个都叫我‘鱼医生’,鱼儿生病了养殖户们都找我帮忙看病。”在龙王沟村,李若亮是出了名的水产大户,养鱼高手,村民都十分信任他。
迎着烈日,李若亮正在投喂饵料
2018年9月,李若亮和3个合伙人投入的50亩虾蟹迎来了丰收。
他还记得,起网那几天十分热闹,不少村民都跑来看稀奇,捕鱼、捞虾、抓螃蟹,成群的白鹭在池塘上方盘旋,如在水塘中忙碌的人们一样,它们也在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仅仅7个月,李若亮4人赚得“满盆钵满”。“我们总收入达到20多万元,人均增收六七万元。”他们饲养的虾蟹也因品质上乘远销重庆、江苏、浙江等地。
曾经卖鱼走一天,如今卖虾蟹坐地收钱
开江县位于北纬31°,有着“川东小天府”的美誉,气候和降雨量都是非常适合养殖大闸蟹和小龙虾。
如今的任市镇已构建了一个小小的“水上王国”, 小龙虾、大闸蟹、珍珠蚌等水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李若亮所在的龙王沟村虽处于川渝交界地带,接壤重庆梁平,地势相对较陡,但依托当地天然溶洞龙王洞的地下阴河水,优质的水源滋养着这里的土地,为虾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经销商们对当地的水产青睐有加。
“每个塘里都用鱼、水草等来净化水质,并且我们最多十来天就要换一次水,以此保证池塘水质。”李若亮围起两只手,比划着:“我们这里的大闸蟹有这么大,一只差不多3两重!旺季要卖到40块钱一只。”
因水系富饶,再配备用玉米、黄豆制作而成的饵料投喂,从龙王沟村走出去的螃蟹膏黄体肥,很畅销,行情好时,一斤售价轻松上百元。
除了螃蟹外,养殖鱼和龙虾,都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在忙完一天的销售后,李若亮心满意足地目送着收购商驾车离开,他指着笔直平整的水泥村道告诉我们,曾经的龙王沟村的水产并不如现在这般紧俏畅销。
“当年的道路狭窄崎岖,村里又闭塞,莫说汽车,三轮车都要颠上好一会儿。”李若亮感叹,上世纪70年代,环绕在龙王沟村周边的只有一条泥巴路,每逢雨天,泥泞不堪,走路都深一脚浅一脚的。外面的车进不来,他只能挑着鱼一步步靠两条腿担出去卖。
尽管有着一池好水,可对当时的村民而言,与其走十几里山路去卖鱼,还不如种田来得实在。
回忆起当年,李若亮一脸感慨,“以前一走就是一天,挑上上百斤鱼天不亮就出发,赶到最近的场镇都要走十几里,卖完鱼回家天都黑了。
后来有点钱了就骑电瓶车去卖,再后来村里修了路,就几个人租辆车拉鱼出去。”他微微摇了摇头,“当时是真的想不到,如今坐在自家门口就能把水产卖得干干净净。”李若亮笑得很朴实,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好政策助推开江虾蟹走得更远
时间在龙王沟村仿佛走得很慢,金黄的稻谷一望无际,清澈的池塘中波光粼粼,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引来了几只白鹭驻足,村庄道路整洁干净,好似一幅富春山居图,令人忍不住惊叹。
“还是共产党带得好。”李若亮在采访的最后感叹道。
开江县水产养殖刚起步的时候,村民们都没有信心,面对新鲜事物,大家怕赔钱。
然而,当过兵,扛过枪,上过战场的他骨子里仍然保留着军人的一份果敢,在得知任市镇第一书记号召乡镇干部筹资20万元带头参与虾蟹养殖,同时还引进四川达清源、民生渔业等龙头企业,组织镇、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前往安徽、湖北等地学习养殖技术,积极发展村水产养殖集体经济……种种好政策让李若亮的心里更加有了底气。
李若亮巡视池塘情况
“村里好多人说我胆子大,其实是好政策给我们这些养殖户吃了定心丸,才让我更加坚定了养殖小龙虾和大闸蟹的决心。”李若亮说,养殖虾蟹一年来,经常会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因此他手下的这群“虾兵蟹将”个个身强体壮。
一年的付出有了不小的回报,尝到了甜头的李若亮,计划在2020年将小龙虾和大闸蟹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亩,实现更大的收益。
“原来都是听说湖北小龙虾、江苏小龙虾,如今小龙虾有了‘四川造’,我们这些养殖户也都觉得有面子。”李若亮对此十分自豪,“我相信我们四川开江小龙虾可以走得更远!”看着微风拂过的水面,李若亮撒下一把饵料,迎着阳光,老人的笑脸显得更加明媚。
记者 | 张海涵 见习记者 | 雷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