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曹?梗背后的曹县究竟是什么样?最近大家都在聊山东菏泽的曹县,从“北上广曹”到“宇宙中心”,而曹县在这些梗中正在变得神秘而特别。究竟这座因为电商崛起的县城——曹县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曹县人又在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呢?今天就跟着新京报记者,一起去看看真实的曹县吧。
全文4719字,阅读约需9.5分钟
编导 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拍摄 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王伟哲剪辑 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
曹县火了。
距离县中心二十多公里外的大集镇是曹县有名的电商村聚集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儿童表演服加工销售基地。全镇共有网店18000余家,表演服饰有限公司近3000家。
在这里,从不缺乏新入局和想入局的人,有人不远千里来进货,也有人参观拜访学习经验。人们好奇,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座北方小城如何将电商产业做到风生水起,电商如何改变乡村,又如何改变乡村里的人。
▲从菏泽到曹县只需一张四块钱的火车票,5039次火车上,曹县朱洪庙乡的付先生在看本地网红大硕哥的视频,这次曹县出圈走红也源自该网红的一句网络直播口头禅“山东菏泽曹县666,我的宝贝。”
网络上的人们一边好奇一边调侃,而真正生活在曹县的人们,也同样过着热火朝天的生活。
沿着万桑路主路一直往南开,就能来到大集镇,在街道两旁,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商铺,布料切条、绣花辅料、衬布厂、电动车、物流、电脑维修等等。
街道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块路牌,路牌上写着“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等宣传标语,电线杆上也贴着各种招聘网店运营和美工修图的广告。晌午的大街上不算吵闹,只有时不时拉着废布料头、废纸箱的三轮车和拉着五颜六色表演服的货车在街面上穿梭,街道两旁的饭店有的大门紧锁,有的暂不营业,一家饭店老板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白天要处理订单发货,所以饭店都只有晚上才营业。
▲乡镇街道上的店铺接连排开。
▲大街上随处可见和电商相关的宣传标语。
沿着大集镇的主路一直开,拐进丁楼村一家主卖拉丁舞演出服的公司,徐伟、赵金平夫妻俩在仓库里忙碌着,“叮咚”的淘宝订单声和“叮咚咚”的拼多多订单声交叉回响在房间里。查收订单、客服回复、找货、包装、发货,夫妇俩在电脑前和仓库里来回穿梭,忙得不可开交。对于以儿童演出服为主打产业的大集镇村民来说,六一就是他们的双十一,这样的忙碌状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徐伟夫妇穿梭在仓库中,拿货都是一路小跑,走路带风。
▲徐伟和妻子赵金平在打包货物,背后的墙上贴着“梦想多大,就能飞多高”的牌子。
徐伟是山东临沂人,妻子赵金平是本地人,夫妻二人毕业后便留在烟台一家汽车零部件厂里做销售和计量,每人月收入四五千,工作相对稳定。去年12月底,在烟台呆了三十多年后,夫妇俩辞掉工作来到大集镇做演出服网店,赵金平说,她一方面想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打个前阵,另一方面看到村里其他人生意红火也确实有些羡慕,希望趁着年纪还不大能再闯一闯。
赵金平的哥哥和弟弟都在村子里开着规模不小的网店,依托于农村之间的亲戚关系,夫妻二人在网上开了店,挂了演出服图片,和弟弟共用仓库拿货,很快就上手了。
▲徐伟在电脑前处理订单,手机上处理客服工作。接连十几天每晚两点睡觉,早晨六点起床,有时候一天下来,脑子连“3+2”等于几都要反应好一阵。
像徐伟夫妇一样想要尽快入局的人并不少,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吸引着家家户户想赚钱的人,村镇的大学生大多也会在学校开网店,赚取生活费。
▲客服小赵是丁楼村邻村的人,今年刚刚十九岁,她说自己在叛逆期,不喜欢学习,就没有读大学,做网店客服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做,自己也想试一试,学些东西。这家店的上一任客服也是一个小姑娘,如今已经独立出去,自己开了网店卖演出服。
▲因曹县演出服产业在网上走红,来自云南大理的余先生(右)和广西桂林的赵先生(左)特意来到曹县大集镇为景区进货,希望能为七八月份的演出找到合适的古装儿童汉服,如果有合适入手的款式,他们希望能和当地公司达成长期合作。
▲河南西平县商务局局长郭丽(左一)来到丁楼村支部书记任庆生(左二)家的公司学习电商经验。西平县是服装外贸生产基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服装业便在当地兴起,当地人多从事品牌衣服代加工的下游产业,她希望能带领当地企业转型做上游销售产业,毕竟品牌服装代加工是低端市场,不仅利润微薄,而且还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大集镇电商办主任张慧说,2011年她刚来曹县的时候,大街上只有两家饭店,其中一家还准备要关门,娱乐场所更是一家都没有,正是因为曹县太穷了,穷则思变,所以大家才开始转型创业。
▲大集镇一家仓库的演出服服装。
丁楼村支部书记任庆生是村里最早一批开始做网店的人,2009年之前,任庆生一直在外地做电工,妻子在当地纱厂工作。夫妻俩最初在网上销售影楼服装,直到广东的一个学校找来询问是否售卖演出服,夫妻俩才发现,演出服的利润要远远高于影楼服装。2010年的五一和六一,节假日演出活动增多,任庆生夫妻俩的网店生意也火爆起来,二人开始转型做演出服。
▲任庆生公司房间高挂的一块牌匾上写着:“草率做事比不做事可怕,事后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收拾残局”。
2012年开始,开网店卖演出服的人陆陆续续赚到了钱,大集镇电商潮开始兴起。当地规模较小的家庭网店往往为了节约成本,会选择只开网店,然后根据订单从村子里较大规模网店里拿货赚差价,就这样,村落特有的熟人关系造就了村内货品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小规模家庭网店也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方式入局,从而获得原始的资本积累。
▲今年六一,前来找任庆生拿货的村民拿不到货,无功而返。由于每年六一期间演出服销售紧俏,大网店会先保证自己的订单需求。
▲下午两点,任庆生准备去河南拿一批今晚发出的服装,因为本地家家户户都在做自己的网店,这里已经很难再招到劳动力了,于是本地公司往往将加工厂外迁至河南或者山东周边地区。
大集镇的电商发展呈现家庭式网店的特点,每个家庭都是一家公司,拥有自己的主打服装,有的是拉丁舞表演服,有的是士兵服,有的是儿童汉服,还有的是红军装,一旦卖爆一个产品,就能供不应求。
但爆款服装的出现需要日复一日地研究和创新,也需要一定的运气。如今,中国平均每卖出十件演出服,就有七件来自曹县,演出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多产业发展,物流和辅料产业应运而生,主干街道上饭店也从两家变成了六十多家。十多年来,被改变的除了村庄本身之外,还有村庄里的人。
▲任恒 25岁 大集镇丁楼村人
这天早晨,任恒全家人聚在一起备战六一。任恒负责发货,妻子负责客服,妈妈做裁缝,姥姥包装,小姨粘贴辅料,岳父做头盔,除此之外,还请来了一个亲戚帮忙做饭。
任恒从初中时便开始帮忙家里打理网店,他表示现在的生意远不如以前好做,开店的人越来越多,同质化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家主营的服装大打价格战,以前280元一件的衣服只能卖一百多元,利润空间大减,他说如果再降价竞争也没办法,只能死磕到底。
▲李燕 24岁 大集镇丁楼村人
李燕自幼家中贫困,初中便辍学,父亲在外做电工,母亲在家种地。2012年开始,李燕东拼西凑借了3000块钱买电脑,一步步打电话询问亲戚如何操作,就这样摸索着开了自己的网店,代卖演出服,赚取中间差价。
2015年开始,李燕开始做自己的主打产品——改良版汉服,80元一件。相比于一次性的演出服,李燕的改良版汉服做得更精细化一些,她将上衣、裙子、发饰、发簪、贴纸等包装成套出售,相比于市面上的汉服,她的价格又相对低廉,受到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每年李燕都会设计更新3-5个新款,如今竞争加大,她认为得时刻创新,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行。
▲赵婧 31岁 大集镇丁楼村人
赵婧毕业于烟台大学室内设计专业,2011年大学毕业,在烟台工作了八个月的时间。那时候看到村里人做电商有时候一单就挣到自己在烟台一个月的工资,便决定回家乡协助父亲一起创办电商公司。赵婧表示刚开始做的时候竞争小利润大,自己学的设计专业也对口承包了网店的美编和运营。同样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系的老公姜彪也放弃律所工作回来一起创业,目前承包了大集镇申通的物流,近日,单这一家物流日走货量高达六万件。临近六一,夫妻俩异常忙碌,将两个小孩交给爷爷奶奶照看。俩人虽在一个村子工作,但也已经一个多月没在一个桌子上一起吃饭了。
▲范群英 44岁 大集镇南街村人
做馒头是范群英从小就会的手艺,从2012年开始,他和妻子便跑到秦皇岛,开始给玻璃厂里的工人批量供货馒头,3年后,玻璃厂效益不行,夫妻俩又跑到银川。这些年在外跑来跑去也挣到一些钱,但2015年,范群英的父亲检测出肺癌,给父亲看病治疗的费用加上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挣的钱很快就所剩无几了。
2018年,为了能够守着在老家读书的孩子,夫妇俩回到家乡卖馒头,2020年开始尝试在线上卖馒头。妻子刘明翠说,虽然卖馒头不像演出服那样有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但是卖馒头没有明显的淡旺季,生意相对平稳,也不太忙,不会太累。
▲李宝 40岁 大集镇胡王庄村人
李宝是土生土长的大集镇人,见证了家乡几十年来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大集镇大多数人在做影楼服装和布景的生意,那时候曹县还是贫困县,李宝家中也不富裕,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上学,自己放弃了已经考上的读大学的机会,去青海做了两年的汽车兵,退伍之后,做起了四处奔波的大车司机。
2013年,李宝回到村里,跟着其他亲戚学做演出服网店,刚开始开店的时候物流和原料都不发达,每天都得骑着摩托或者坐一小时公交去送快递,有一次李宝看了一个军旅舞蹈,跑到绍兴才寻到合适的布料,创作了销售至今的主打演出服。
从2013年到今天,李宝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最忙的时候不到6点就得起床,有时候,李宝也会想念开大车的那段时光“我特别喜欢开车,那时候虽然也很累,但是我还挺享受到处跑着送货的感觉的,现在主要就是太忙了。”
下午四点,村庄的街道上开始热闹起来,镇上二十多家物流派出车辆去村子里挨家挨户取货,在村庄的部分路口甚至会堵车。在这里,大家都在忙着发货,忙着赚钱,迎面碰上的熟人匆匆忙忙打声招呼便擦肩而过。
▲装货的大车开过时会掀起一阵尘土,路上不乏有戴着口罩和面纱赶路的人。
▲据一快递员介绍,10户人家一天的发货量能装满一整辆大车。
▲赵金平将要发的货运到快递点。村民们有时候赶不上快递车统一收货的时间,便会自己开车将货物送到快递点。
主路上的喧嚣与忙碌伴随着车轮滚滚而来,留给年轻人的是停不下来的脚步。脱离主干道之外的生活,是属于这个农村原本的静谧。
儿子儿媳回曹县创业,徐伟的父母也跟着从烟台来到了丁楼村,如今在这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辛苦工作的儿子儿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尽管端上饭桌的饭俩人也顾不上吃,但他们还是做得比较丰盛。
▲晚上九点二十,这是从早晨六点起床到现在,徐伟夫妇吃到的第一顿饭。
已经七十多的老两口种了一辈子的地,对于儿子的网店和电商事业,他们不懂也帮不上忙,在这里,他们又做回老本行,在网店仓库外的空地上种上了蔬菜瓜果和海棠花。
▲从徐伟夫妇家仓库后门走出,是一片菜地,徐伟的父母一天中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这边。
▲徐伟父亲展示种下的香菜。
▲徐伟父亲在门外晒的大蒜。
“以前我们老家种花生,这边种菜籽”,说起如何种下菜籽并制作出食用的菜籽油,徐伟父亲说得头头是道,面对菜地里的蔬菜瓜果,他也能一一指认出来“这是桃树,这是梨树,它俩叶子不一样”。谈及儿子儿媳一天到晚在忙的网店,他摆摆手说“我们不懂网上那个,他们不懂地里这个。”
▲徐伟父亲向我们介绍油菜籽秆如何分离菜籽。
▲徐伟父母将较好的菜籽筛选出来,这些菜籽能制成一小瓶菜籽油。
▲夕阳西下,徐伟父母筛完了菜籽回家,准备烧火做饭。
▲从仓库的后门走出去,是徐伟父母的世界,也是电商村大多数老年人的世界。
值班编辑花木南
新京报小鲸铺子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剥洋葱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