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杨小玲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永寿县渠子镇咀头村和张贺村两个深度贫困村,这里微风习习,硕果飘香。随着渠子镇深度贫困村光伏扶贫产业园的落成,当地贫困群众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渠子镇中药材产业园、生猪养殖基地等处都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农家小院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群众会、院落会热闹非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脱贫致富的势头如春潮般汹涌澎湃,一首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精准扶贫进行曲响彻云霄。

自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后,咸阳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绘蓝图、明责任、定路径、聚合力,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精准发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至2018 年全市累计脱贫 6.71 万户 24.67 万人、退出贫困村 703 个,长武、 旬邑、淳化、永寿 4 个贫困县如期摘帽。目前剩余贫困人口 2.02 万户 4.75 万人、贫困村 72 个,贫困发生率由 2016年年初的 9.67% 降至 1.55%。2019 年计划脱贫 0.79 万户 2.5 万人、剩余 72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扶贫扶志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扶贫小戏,每看一次,我的内心就振奋一次,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家住礼泉县赵镇尧都村的贫困群众杨召孟观看小戏《扶贫新歌》时激动地说道。杨召孟是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只要有扶贫小戏演出,他就会赶去观看。“因为我身体不灵便,日子过得不如别人,总觉得矮人一头。自从看到小戏里的人物不管再难也能在逆境中挺直腰板,我就一下子有了信心。”过去,杨召孟因为肢体残疾,无法像别人一样外出打工,只能守着家里1.5亩老化的果园艰难度日。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杨召孟申请3万元无息贷款在村里开了一家馍店,同时还养了7只羊、2头牛,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他如愿脱了贫。

在咸阳市,除了礼泉县的扶贫小戏,泾阳县先后开展了“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宣讲及“最美扶贫干部”、“最美驻村工作队”评选等一系列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脱贫的信心和热情;淳化县通过“扶贫扶志故事会村村行”,把百姓宣讲活动与根除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相结合,实现宣讲和脱贫攻坚“双赢”;乾县举办的“讲述扶贫故事决胜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全方位反映扶贫部门和各帮扶单位、帮扶人员驻村帮扶成果,挖掘扶贫战线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脱贫攻坚中,咸阳市立足扶心扶志,深入开展以“扶心、扶志、扶智、扶技,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四扶四送”活动,创新方式,丰富载体,推进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全面推广落实“扶志六法”(教育引导、规范约束、村民自治、文明创建、公益救助、司法保障)、“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监督会、禁赌禁毒会)、“一评三治”(道德评议和德治、法治、自治)等扶志新举措,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强自立,创业致富,涌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无臂脱贫能人刘斌、残疾创业能人李芳龙、残疾致富能手姜西武等先进典型。刘斌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精准脱贫

“去年是我头一年种植大棚菜,3亩地收入9万元,今年预计能收入11万元。等还完贷款,家里有了存款,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在泾阳县安吴镇薛家村,依靠发展大棚蔬菜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昝宏祎高兴地说。在薛家村蔬菜扶贫产业园,记者看到,占地面积700余亩的各类大棚种植着圣女果、甜瓜等经济作物,直接辐射带动贫困户48户。如今,薛家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蔬菜大棚带来的甜头,“蔬菜棚”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近年来,咸阳市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产业扶贫项目化、项目落实具体化、措施到户精准化”标准,从贫困户脱贫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从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属性切入,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推广落实“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1个长期稳定增收产业,1个短期增收产业;1个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大项目,1个贫困户自主经营的小项目),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有依靠,长远增收有保障,推进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能人引领、产业园区示范、优惠政策支持和贫困群众带资入股、土地入股、托管经营等方式,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100个,覆盖贫困户35790户,探索出了双矮苹果“乾县模式”、食用菌栽培“玉圆模式”、中药材种植“永寿模式”、石榴栽培“礼泉模式”、奶山羊养殖“雅泰模式”、生猪养殖加工“温氏+双汇模式”、电商扶贫“武功模式”等一批园区引领型、企业带动型、基地示范型、股份合作型的益贫带贫新模式新亮点。

大数据

让脱贫攻坚如虎添翼

说起大数据对帮扶工作的帮助,旬邑县太村镇店头村第一书记付文学立刻想到了该村的贫困群众刘俊杰。6年前,刘俊杰患上多发性硬化症,多方求医仍不见好转。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与70多岁的老母亲何会芳相依为命。付文学向记者演示,点开手机上的微信公众号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从全县的贫困户中很快就搜到刘俊杰,显示出刘俊杰的基本情况、生活条件等信息。2017年,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中,通过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咸阳市扶贫部门将刘俊杰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以及相关政策信息,咸阳市帮扶干部决定为刘俊杰建全县第一座光伏扶贫户电站。“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享受到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现在我家有了电站,每年有7000多元的收入。”刘俊杰高兴地说。

大数据带给村民的惊喜不止于此。在旬邑县马栏镇后义阳村的智慧乡村信息惠民工作站,记者见到了几样高档的服务设备:健康体检一体机、金融服务一体机、网上办事一体机。有了它们,村民除了可以进行健康体检外,还能不出村在网上选购农耕物资、日用百货,在网上销售当地的农副产品、特色产品。

自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以来,咸阳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精心研发了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掌上一点通”指挥落实系统(手机APP),实现了上下与左右、“决策”到“落实”的全方位、全天候、无间歇互联互通,走出了一条用大数据保证和落实“六个精准”的扶贫新路子。2017年,通过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咸阳市实现了对全市扶贫基础信息的汇集。同时,将公安、财政、教育、人社、卫生、民政、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业务数据与扶贫基础数据进行比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人核查,当年累计发现疑似问题数据6万余条。通过对全市扶贫基础信息分析比对,2017年咸阳市剔除不符合要求贫困户320户,新识别贫困户1512户,精准定位贫困户4.2万户。2018年4月,咸阳市的大数据精准扶贫案例更是被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授予“2018数字中国示范案例”称号,数据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梯队。

“安居+乐业”

探索扶贫新路径

“人社局的好政策帮了我。我参加了免费按摩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拥有了自己的按摩店。”家住泾阳县桥底镇的魏满荣告诉记者。魏满荣身患残疾,在泾阳县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按摩店。如今,他已成为贫困劳动力创业典型。“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的收入超过3000元。自从开了按摩店,我对生活更有希望了,也更乐于帮助更多的人去摆脱贫困。”魏满荣说。泾阳县人社局通过开设“共上扶志一堂课”,在每期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班中,邀请镇(街道)村干部或培训学校负责人现场讲解就业扶贫热点政策、增强就业脱贫信心等内容,激发贫困群众就业内生动力。同时,泾阳县人社局开展“招聘进课堂”活动及“订单式”培训,使培训、就业紧密衔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咸阳市面对4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重心,坚持一手抓减贫任务推进,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工业企业入镇、生产环节进村、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安居+乐业”的扶贫新路子。

“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接近2000元,还能补贴家用。我的心里更有底气了。”家住长武县洪家镇王东村的潘燕燕说,过去她一直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闲时干点农活,没有其他收入。今年5月,在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后,她应聘到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担任缝纫工,“厂里管吃管住,离我家也近。我每天还能照顾家人。”

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走不出、走不远”的实际情况,咸阳市按照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原则,依托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和示范镇工程,广泛开展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认定工作,用政策激励各类企业,利用老厂房、学校旧址、农家庭院、民居民宅等资源,以“项目+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广泛吸纳不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一方面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快速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解决了“三留守”突出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咸泰“取长补短”

携手合力攻坚

2016年下半年,江苏泰州开始对口陕西咸阳开展扶贫协作。3年多来,咸泰两地通力合作、携手奋进,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劳务协作,创新开展社会帮扶。两地全方位的合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效果。一是促进了产业升级。泰州市引进的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农产品深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合作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咸阳市北部4个贫困县的特色农业和工业项目的转型升级。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淳化县投资10亿元,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开展双孢菇立体化生产及深加工项目,通过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先进的技术和全供应链管理,打通了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二是增加了群众收入。泰州市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助力当地增收脱贫的根本举措,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永寿县开展的光伏发电项目,带动贫困户597户,每户分红3000元。泰州市帮助建设的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带动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创业致富,已经就业的贫困群众每户年均增加收入在1万元以上。三是推动双方优势互补。咸阳市、泰州市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结合自身优势,拓展扶贫协作的深度广度。双方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合作、互补交流,谱写出苏陕扶贫协作泰咸携手攻坚的新篇章。

勠力同心,攻坚拔寨。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坚忍执着的斗志。保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500万咸阳人正步履铿锵,携手迈向小康之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