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描绘乡村幸福图

〇熊诚

深秋,收获的喜悦在台江县方召镇反排村弥漫着。

“我家种的两亩红米丰收了,全部交给协会后得了6000多元嘞。”贫困户唐先文跟邻居聊起天来神采飞扬,高昂的声调中透出几分幸福憧憬。

这份幸福来自于红米、朝天椒种植以及黑毛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业的崛起。

有着“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之乡”美誉的反排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文化“抢眼”却经济“落后”,全村413户、2009人中有贫困户122户,贫困人口517人。

“授人以渔”拔“穷根”。近年来,台江县进一步瞄准贫困对象,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反排村便是台江县“结对帮扶、产业扶持”脱贫的生动写实。

今年,台江县政法委成为反排村的帮扶单位。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杨长荣入驻之后,并没有盲干,而是积极开展调研,最终根据反排村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群众基础等确立了发展红米、朝天椒、黑毛猪三大特色产业的思路。

“其实,这三个产业在当地一直都有基础,但都是散户、规模小,也很少进入市场,没能产生经济效益。”杨长荣说,这些产业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比如营养价值很高的红米经过精包装之后,市场价格能达到50元/公斤;反排的朝天椒不仅品质好,还可入药,市场价格也可达60元/公斤;反排黑毛猪因为采取放养,口感极佳,市场也是供不应求。

将既有“本土标签”,又有广阔市场的产业引导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了反排村帮扶单位县政法委和驻村第一书记杨长荣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积极努力、协调和动员,今年,反排村种植红米232.5亩,涉及182户农户,其中42户贫困户种植50.2亩;种植朝天椒182.4亩,涉及185户,其中有35户贫困户,种植面积33.7亩;按每户两头黑毛猪幼崽的标准,发展96户贫困户养殖黑毛猪。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杨长荣还在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引导反排村成立了红米种植协会,并在黑毛猪养殖中引入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等,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助力。

金秋,话丰收,幸福图景已呈现在反排村群众眼前。

据初步测算,今年,反排村可收成红米稻谷7万公斤,产值70万元;可收成朝天椒4.5万公斤,产值90万元;黑毛猪产值58万元,其中贫困户可增收17万元。

在台江县其他乡村,通过帮扶单位的支持,第一书记和乡镇、村干部的紧密协作,火热的发展场景处处可见。

该县立足区域特征和资源优势,以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5年来,新增核桃基地12000余亩、枇杷基地4300亩、马铃薯基地4000余亩、杨梅基地1600余亩、猕猴桃基地500余亩、太子参基地500余亩、铁皮石斛4000平方米、广东紫珠400亩。同时,发放仔猪或种猪1800头、种羊180只、鸡苗鸡种苗13000余羽,建立大鲵基地,养殖大鲵800尾。项目覆盖贫困人口达4万余人次。

战歌嘹亮,台江县贫困乡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特色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随之而来,群众的发展观念也焕然一新。过去“养牛用来犁田,养猪用来过年”的思想逐步向产业发展、产业致富转变。

处处涌动的发展激情也在吸引着游子的“回归”。

看到家乡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张黎龙夫妇回到了村里,发展黑毛猪养殖。如今,张黎龙已成立了生态黑毛猪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达400多头,年收入20余万元,还带动了38户贫困户一起养殖,户均增收达8000元左右。

立足全县脱贫攻坚大局,台江县运筹帷幄,依托特色产业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融入凯里,借势西江,实现市场共享、功能互补、客源互送,努力构建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发展新格局。以发展稻田养鱼、精品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特色蔬菜、生态畜牧业为抓手,夯实产业扶贫基础,以“西施线”(雷山西江—台江施洞线)产业景观为亮点,以文化旅游为特点,打造“西施线”产业经济带,通过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来源: 2016年11月10日 贵州日报大美黔东南版头条)

紫珠如何种植_广东紫珠种植效益_紫珠种植致富行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