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

作者|灰狼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