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2020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宜城市产业扶贫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宜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扶贫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宜城市属于非贫困县,全市共有户籍人口5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7万人),190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村29个,其中省定深度贫困村1个(刘猴镇石河村),2013年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318户、31723人。根据近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变化,截止目前,全市2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9544户、28590人,已全部脱贫。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班人员、邀请省、市专家来宜,对全市各镇(办)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从主导产业发展种类、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如何联结贫困户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制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指导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协助各镇(办)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分产业扶贫方案,并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市贫困户产业发展及奖补资金发放情况进行逐村逐户进行审核验收,并对各镇(办)、村、户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现场指导。截至目前,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户数共有7629户,占全市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57.42%。
二是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计划的通知》(宜农字[2019]24号)、《关于宜城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扶持意见》(宜农字[2019]32号)等文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政策支持。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80个,其中农业企业121个,合作社208个,家庭农场144个 ,种养大户207个;培育致富带头人526名,其中贫困村195名,非贫困村331名。
三是发展了电商产品品牌。积极与银行、保险、担保及其他金融机构对接,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扩大小微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金融服务新产品的覆盖面。同时利用引进阿里巴巴、上海延爱等电商企业,在贫困村开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先后涌现出百岁寨生态有机米、刘猴蜂蜜、南营将军紫薯、楚大鸭业等一批特色电商农产品品牌,让优质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其中南营财神庙村电商平台每年可对外销售50多亩的紫薯,30多亩的黄桃,网络贫困户27户。
截止目前,全市拥有电商平台11个,各类电商企业84家,注册流通企业156家,新兴电商微店1500多家,带动就业8750余人。其中在贫困村建设了阿里巴巴村级天猫店53家,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通道。农产品上行金额达13亿元。
四是制定了八种产业发展模式。制定并下发了稻田养虾发展模式、稻田养鳖发展模式、油菜-玉米-玉米三季青贮饲料连作发展模式、襄大生猪“放养”发展模式、肉牛“1512”家庭牧场发展模式、蔬菜-花生连作发展模式、果树种植发展模式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等8种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产业发展。如王集镇汉水村成立蔬菜合作社,11户贫困户参与务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3户贫困户参与发展蔬菜种植,户均增收达8000元;板桥店镇肖云村桃李合作社,结合村里林果产业面积大的实际,建设冷藏保鲜库储藏香菇、布郎李、红桃,“待价而沽”,错峰销售,带动3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刘猴裕山菌业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袋料黑木耳,与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合作协议,贫困户以2元/袋低价购买袋料菌棒,村委会补贴1.5元/袋,激发贫困户跟着菌业公司发展黑木耳,由公司统一提供场地、菌种、管理、销售。现已分红两次,共发放现金30多万元,帮助2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五是完成了产业扶贫项目谋划工作。组织市产业扶贫成员单位,进一步充实2018——2020年宜城市脱贫攻坚项目库,共编制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大类119个项目,总投资17837万元。此外,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采取“免抵押、无担保、全贴息”方式,支持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截止目前,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5000多万元;还为24个贫困村建设了光伏电站,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全市190个村,共有7629户贫困户发了农业特色产业,其中种植业4789户,养殖业2641户,加工业3户,文化旅游业28户,现代服务业15户,电子商务业1户,其他业态152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4846户的157.42%。全市共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80家,带动贫困户5573户增收,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总数4846户的115%。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力应对疫情对产业扶贫影响。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安排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实行“五四三二一”工作法,即:五集中调度:集中物资、集中用工、集中时间、集中品种、集中区域;四个一管理:一品一策:每个品种一套方案;一专班一通报:成立市、镇两级农业生产督导专班,三天一清铺一通报;三级农资配送:分区划片,市级经销商配送到镇,镇配送到村,村配送到户;双向责任考核:用工主体责任考核和属地防控责任考核;一律就近用工: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境。
2、落实“一品一策一关门”,即:小麦病虫统防统治:70万亩小麦防治条锈病,关门时间3月15日。3月1日起-3月14日,普防一遍。自3月16日起,开展第二轮补防补治。油菜病虫“一促四防”:21.7万亩油菜防菌核病,关门时间3月10日。3月5日-3月10日,普防一次。蔬菜销售:全市秋冬蔬菜12.2万亩、总产46万吨。关门时间3月10日。2月16日前已销售33.9万吨,后期通过产地批发、合作社直销、电商营销、市区配送多措并举,于3月8日销磬。林果清园管理: 10万亩林果需开展病虫防治、施肥、除草、修剪等清园管理,关门时间3月10日,于3月10日完成。西瓜嫁接育苗。全市10万亩西瓜需嫁接育苗2500万株,关门时间3月15日。于3月12日完成。农药配送:共需360吨,关门时间3月5日,年前配送140吨,年后配送220,已于3月14日完成。种子配送:共需1200吨,关门时间3月15日。年前配送720吨,年后配送420吨,已于3月10日完成。化肥配送:共需7.2万吨,关门时间3月30日。年前配送2万吨,于3月15日前续配3.73万吨,剩余3月30日前配送到位。禽流感防疫:共需注射疫苗864万只,关门时间3月30日。截至3月15日,注射疫苗829万只,其余3月30日前完成。猪瘟防疫:共需注射疫苗36.8万头,关门时间3月30日。截至3月15日,已注射疫苗31.6万头,其余3月30日前完成。3月16日,省委书记应勇同志深入宜城市小河镇八家洲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春季农业生产管理及小麦病虫防治情况,对宜城市疫情期间抓好农业生产管理的作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提升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技术示范、轮作休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产业发展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加大对贫困村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重点乡镇集中集聚。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向贫困地区倾斜。
三是加强贫困村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相关建设项目优先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强化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推动电商平台开展扶贫专卖。受疫情影响,王集镇千柏村贫困户张文涛种植的大棚蔬菜销售困难。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联系市农业农村局机关,组织机关干部帮助购买张文涛种植的黄瓜等蔬菜,共购买“爱心”蔬菜600多斤、1800多元,解决了张文涛的困难。
1.建立农产品电商运营群;
2.开展惠农邮,农特产品代言销售;
3.举办桃王争霸赛。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产销对接,举办“绿色促发展桃李满天下”桃王争霸赛暨产销对接活动,请百家企业齐聚宜城,现场品尝品鉴体验我市桃子的优秀品质,提高宜城水果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助力宜城农产品包括贫困户特色产品产销售。活动现场通过直播带货3900单,企业家认购3.6万元,订单桃子50万斤、味帝李50万斤,促进全市桃子销售,全市10万亩桃子全部销售完成,无一积压。
4.举办瓜王争霸赛等农产品大赛。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积极联系各个销售终端,举办“流水西瓜甜万家,绿色种植顶呱呱”瓜王争霸赛,吸引了深圳百果园、北京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全国知名生鲜供应链平台,商超、电商平台和爱心企业等20多家到现场洽谈、采购。重庆市鲜优嘉采购总监耿培现场订购了60万斤“黑美人”西瓜,后续还会再采购40万斤。”淘大集供应链购西瓜10000斤,新火炬科技公司认购西瓜、黄桃各1万元,重庆鲜优嘉签约采购西瓜60万斤,湖北百盟认购西瓜20000元,盒马鲜生计划采购黄桃60万斤,深圳恒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采购高品质红薯、紫薯,只要品质达标,保证有多少收多少……
5.建立宜城农特销售网;6.充分利用上海延爱、阿里巴巴等网商入驻宜城的契机,将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纳入服务对象,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并如实记录销售台账。
四是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组织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项目对接、合作洽谈,推动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落实好大型养殖企业与贫困地区签订的生猪发展合作协议,促进贫困地区恢复生猪生产。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开展示范创建,加大合作社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完善政策扶持与带贫效果挂钩机制,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示范评定、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实施,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多重保障。
五是加强对各镇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从3月份开始,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市专家、驻村干部、扶贫队长、镇村干部对全市各镇(街道)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再次摸底调查,对全市29个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根据《宜城市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0年)》,明确产业扶贫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扶持产业以及奖补标准和操作程序。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组织160名干部深入到村到户把脉问诊,对全市190个村(包含29个贫困村)、9645户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深入谋划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宜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