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紫薯比种红薯强多了,订单农业真是好!”10月18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兰桥镇红卫居委会武陵生活馆内,贫困户冉金花接过馆主杨胜勇递过来的数千元分红及工资,喜不自禁。
去年,“80后”的杨胜勇动员冉金花等130名贫困户以土地或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种植了300余亩紫薯,发展起订单农业项目。今年,在秀山县物流园的对口帮扶下,70万斤订单农业产品有望全部实现线上销售,贫困户亩均收入将达3000元。
“在广大农村,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案例证明,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聚力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来,我市建立完善了“人才向产业靠拢、政策向产业聚焦、资金向产业倾斜”的扶贫方式,汇聚起八方之力助推产业扶贫。
聚财力——加快培育扶贫重点特色产业
去年底,我市尚有22.47万名贫困人口,其中产业扶贫对象8.88万人,占39.52%。如何加快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一方面,我市聚力统筹规划,坚持把产业扶贫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统筹谋划,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与解决片区贫困统筹推进,把当期脱贫与长期增收致富统筹结合,抓近谋远。另一方面,聚力资金支持,今年,我市共计下达贫困区县市级以上农业项目资金32.77亿元,较去年增长9.34%;安排下达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超3.4亿元,占全市的62.32%。今年1至9月,市农业担保公司为贫困区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3.33亿元,项目3988个。
为指导各地抓好产业扶贫工作,我市先后编制了全市“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纲要、产业扶贫规划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规划纲要,着力实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加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大产业扶贫行动”,推动柑橘、生态鱼、草食牲畜等重点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覆盖。
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区县共发展特色产业578万亩,较去年底增加58万亩,带动贫困人口69万人次增收。如,巫山县的脆李产业,总面积已达22万亩,今年挂果面积10.7万亩,产量8.5万吨,产值8.1亿元,带动贫困村64个、贫困户7400余户、贫困人口2.6万人增收。
聚智力——让每个贫困户因产业受益
今年41岁的王齐举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深山贫困家庭,居然在城里干部的关心帮扶下,依靠养殖业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王齐举家住巫溪县红池坝镇铁岭村,距离巫溪县城150公里。2002年,该村尚有户籍人口1200人,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近年来人口不断外迁。到2017年,全村常住人口仅有67户、252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40户、144人。
“只要我们找对路子,不怕吃苦,依靠科学务农,一样能致富。”2017年,选派到巫溪县红池坝镇铁岭村的第一书记王永红敲响了王齐举家的大门,多次与他长谈至深夜,动员他利用大山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
终于,王齐举被城里来的农业专家说服了,逐步养起了60头山羊、14头黄牛,种下了20亩独活、7亩云木香。去年底,王齐举顺利脱贫,今年年收入将突破10万元。
按照部署,我市各扶贫集团单位和帮扶干部不仅要指导贫困村因地制宜选择1至2个扶贫主导产业,还要创新产业到户的“菜单点餐”方式,设计多种增收模式和政策支持,推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
比如,开州区组织13个农业产业技术首席专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研究推出24种扶贫增收模式,对每种模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技术操作解析,公开专家联系电话,并汇编成册发给每个扶贫工作团、驻村工作队以及结对帮扶责任人,分类指导贫困户筛选确定增收模式,选准增收项目。
与此同时,对于各村确立的扶贫产业,我市还要求聚力帮扶指导,强化产业扶贫技术支撑。一方面,市农业农村委组建了18个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分别定点联系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共计向贫困村派出科技人员12583名,结对帮扶贫困户11.7万户,培训贫困户12.63万户。
聚合力——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个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力究竟有多大?
去年,云阳县堰坪镇中升村贫困户石忠海种植的两亩菊花赚了5000多元;因学致贫的杨瑞兰在菊花基地务工,年收入有2万多元……
带领这些贫困户脱贫的,是堰坪镇中升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杨雪梅。几年前,杨雪梅放弃医院高薪工作,返乡成立了云阳芸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老家的贫困户一起发展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菊花产业。
如今,杨雪梅的“三峡阳菊”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辐射整个三峡库区核心区域,先后带动农户1.5万户,其中贫困户1200余户。
“我们在产业扶贫中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带动方式,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针对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缺少龙头带动问题,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库区行”“渝东南精准扶贫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行”活动,与12个贫困区县签署项目意向投资协议和合作协议125个,投资总额46.8亿元。今年又组织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与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项目对接活动等,签署意向合作项目94个,意向投资40.8亿元。经跟踪,目前签约项目都已落地。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土地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产收益分配等带动方式,制定出台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先期在38个村试点,积极构建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区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22家,有1833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发展农民合作社7328个,带动贫困户23.28万户次;今年前三季度,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项目1291个,持股贫困户3.82万户,持股金额3.63亿元,分红2936.37万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