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大力实施“五化”建设,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双减”工作经验做法获中央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教育评价改革案例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简报单期刊载,集团办学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获教育部推介,全区教育社会满意度达95.6%。

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新建优质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九龙坡区附属小学校

——办学条件标准化。将义务教育学校规划纳入全区“四轮驱动”战略,按照“建设一批、改善一批、更新一批”思路,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量。一是建设一批。近3年,全区根据城市化发展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新建、改扩建学校16所,新增和改造校舍面积约3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2万个,有效化解中心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首批通过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向教育部申报国家评估认定。二是改善一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办学基本条件综合达标、万兆宽带校园覆盖、数字校园建设覆盖“三个100%”。三是更新一批。出台《优质教育布局规划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投入35.8亿元,新建10所新优质学校、改扩建10所优质学校,目前已动工16个项目,8个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充分解决大校额、大班额及薄弱学校改造提升问题,建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好学校。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铝城小学数字化教室

——集团办学优质化。发挥集团办学的带动帮扶作用,城乡教育“共建、共享、共进”,教育质量差异进一步缩小。一是优质共建。实施党组织领导的集团办学,组建10大教育集团、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8个结对帮扶体,集团化办学实现中小学全覆盖。二是资源共享。一体化集团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任命、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评价“五个统一”;共同体学校落实管理互通、教师互派、教学互研、活动互融、监测互评“五个互动”;结对帮扶校做到加强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加强资源共享、加强学生交流“五个加强”。三是发展共进。依据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现状、校际差异情况等,探索实施“总校+新建校”紧密办学、“总校+一体化”跨学段办学、“总校+成员校”贯通办学、“总校+联盟校”合作办学等集团办学模式,形成育才中学一校五区、川外附中小初高贯通、谢家湾学校联盟帮带等办学格局,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培优配均师资,名优引领带动减负提质

——教师队伍专业化。制定教育人才“十四五”规划,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青蓝”工程。建成名家、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50个,推动“名家+名校”“名校长+青年干部”“名教师+青年教师”结对成长。二是实施“萃英”工程。实施“2531”名师引领行动:每年动态评选2000名学科骨干教师、500名学科名师、30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九龙名师,带动引领全区1.4万名干部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实施“领雁”工程。探索区管校聘,设置特设岗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推动优秀教师轮岗交流、集团互派交流、对口帮扶交流,年均交流干部教师200余人,优质教师交流比例超过40%,基本实现城乡师资学科结构均衡、年龄结构均衡、骨干比例均衡。

——教育发展特色化。一是做亮“五张教育名片”。做亮“行知、国际、课改、特色、质量”五张教育名片,举办“行知”教育故事分享会,陶行知纪念馆获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推动川外附中和重庆实验外语校、川外九龙附小等集团办学,培育“世界眼光 中国情怀”的卓越人才;谢家湾学校坚持“小梅花”课改,践行“六年影响一生”理念,获得教育领域首个中国质量奖,改革经验被中央新闻联播头条推广。二是做实“五育示范校”。创建“五育融合”特色示范校,评选思政、德育、科技、体艺、劳动、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区级特色示范校30所,68个学校及项目获国家级、市级特色称号。三是加强特色示范学校动态管理。对考评达标的学校通过以奖代补、项目倾斜、人才支持等方式予以激励保障,对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学校取消特色示范学校评选资格,并纳入督导评估,责令限期整改。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

落实课程标准,创新校本课程——杨家坪中学餐饮制作课程——教育关爱人文化。建立完善家、校、社协同联动的特殊学生关爱体系。一是随迁子女应读尽读。年均净增近6000名流动人口子女“照单全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100%,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二是特殊学生应助尽助。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特殊心理、特殊家庭学生“一生一案”关心关怀,按照生均每年1万元,高标准落实特殊学生教育经费,建成特殊教育资源室43间、心理健康咨询站点77个、党员爱心工作室103个,每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270余课时。三是薄弱学校应扶尽扶。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市级标准40个百分点,区内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实现招生指标70%分配到校,城乡校际质量差异不断缩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