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教育部党组
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命题。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教育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这一重要着眼点和核心命题,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在注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下大气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一、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国家坚持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惠及1.5亿农村学生。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此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已纳入规划,正在逐步推进。
大力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为了加快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目前,全国410个西部“两基”攻坚县中,已有317个实现“两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质量得到提高。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总计投入100亿元资金,可满足200万新增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所需,使他们不必再为上学每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在2007年底完成,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11亿元资金,建设了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使所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可以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这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机制创新,2006年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目前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5年以来,教育部制定政策措施,并先后组织了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全国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有些地方逐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均衡拨付,促进了办学条件的均衡;有的建立起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和教师轮换制度等,初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地区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群众关心的中小学择校问题正在逐步妥善解决之中。
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年来,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制定了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
以上各项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国“两基”工作的巩固和提高。2006年底,我国实现“两基”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二、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国家近年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四项工程。目前参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年培训约3500万人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约4500万人次。全国企业职工年培训达9100万人次。二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办学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大幅增加,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新生中农村户口学生所占比例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2005年已提高到53%,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的部署,国家在合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节奏、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促进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006年,全国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结业者达366万人次,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者达6508万人次,扫除文盲164.6万人。
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保障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去学习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着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使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覆盖面逐步拓宽。
建立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制度。从2001年开始,国家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2006年,在对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对农村地区37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的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这些资助措施大大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义务教育就学率的提高。
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4年,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还贷年限延长到学生毕业后6年内。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代偿制度,对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中央部门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由国家代为偿还。为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体系加大了资助力度,扩大了资助面,提高了资助标准。其中,“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每年奖励资助约51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平均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约34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此外,“绿色通道”制度确保了每一位考入公办高校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国家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制度。这项具有普惠性的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对象覆盖了所有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一、二年级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此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后,受惠学生将达1600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90%。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中职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政策,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规范教育收费,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现象一度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治理,使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遏制。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除学杂费和学生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乱收费问题已基本解决;对城市学校实行规范的“一费制”收费办法,实行就近入学和取消实验班、重点班,加强了收费监管力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也采取了规范收费政策、清理收费项目、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加强检查审计等措施。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对高校学费和住宿费标准采取了稳定在2000年水平上的政策。近年,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的评价明显好转。
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该工程旨在把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全部公开,将招生录取工作置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之下,建立并完善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阳光工程”2005年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效果。我国高考考风考纪进一步好转,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现象大幅减少,考生、社会投诉率大幅度下降,成为教育战线落实公平公正的民心工程。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而且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近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青少年德育工作,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教育系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注重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坚持把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把德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德育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很多省份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从各地情况看,课程改革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学校教学工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教育质量,国家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名师、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突破,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各地普遍开展了初中升高中的中考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差额投档、优秀生面试保送、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定向分配给各初中等做法初见成效。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使招生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在16个省实施高考分省命题,在已经启动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相应的高考改革方案,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2007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重大举措。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师德建设和教师在职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师范生实习支教,缩小城乡教师质量差距,农村教师素质迅速提高。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从事教师工作,国家决定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除师范生的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一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我国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8.87%、96.34%和86.46%,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4.28%。通过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高校教师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