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文 代永清/图
在一些人看来,“梨”谐音“离”,有分散离别之意,而金川县咯尔乡复兴村三组村民丹泽·昌汪罗却不这样认为。这位89岁的藏族老人指着房前屋后和不远处沿着金川河谷蓬勃盛开的梨花说:“我们金川的梨是民族团结、永不分离的象征。”
这是今年春分时节,我到金川赏梨花时听见的一席话。
金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美丽的大金川河蜿蜒而行,贯穿金川全境,滋养了两岸的绿树碧草,金川因此被誉为“阿坝新江南”。
金川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而更多人知道金川,则是因为它出产雪梨。
今年春天,金川的万亩梨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踏青。三百多年的栽种历史,一百多万株的成林规模,一百余公里的分布广度,成就了金川“中国雪梨之乡”的美名。
“一直以来,梨就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来源,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一起生活在梨树下。你看梨花的样子,一朵朵紧紧贴在一起,就是一朵朵‘团结花’。”丹泽·昌汪罗话锋一转,说道:“金川雪梨最早叫‘公主梨’……”
关于金川雪梨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长途跋涉路过金川时,在此吃了从长安带来的梨。梨籽掉落在地里萌芽长出梨树,所结果实味道独特,自成一品,后来逐年发展,始有金川雪梨。从此,金川雪梨也被人们称为“公主梨”。
丹泽·昌汪罗有点小得意地说:“你可能知道‘公主梨’,但未必知道它还叫‘红军梨’。”
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红军长征途经金川,在这里积极工作,开辟革命根据地;在金川老街成立中共大金省委,恢复西北联邦政府;建立格勒得沙革命政府。
生于1934年的丹泽·昌汪罗当时只有一两岁,但他的父母是见过红军的。父母后来告诉丹泽·昌汪罗,红军在金川的日子是长征途中艰难的岁月之一,他们经常断粮,实在没吃的时候,就靠吃梨度日。“红军走了以后,人们便将他们待过的那一片梨林的梨子叫作‘红军梨’。现在一说起‘红军梨’,每个金川人都自豪得很。”丹泽·昌汪罗激动地说。
1951年,在父亲的建议下,抱着“当红军”的愿望,17岁的丹泽·昌汪罗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军人,他先后参与周边地区的多次剿匪战斗。“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还很穷,日子还很苦,但我们不怕吃苦。有时候队伍路过家乡,我总要摘一背包梨子带在路上吃。咬一口梨,心里就甜了。”
退伍后,丹泽·昌汪罗长期担任乡林业员,与梨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梨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兄弟”。如今,他家种植了两亩山地的梨树,共计100余棵,去年采梨1万余斤,仅此一项收入就过万元。经丹泽·昌汪罗带路,我见到了他家去年新建的两层楼房,房子敞亮大气,房间里崭新的家具纤尘不染。二楼的4个房间打造成了民宿,金川古树梨花节期间,房间常被游客预订一空。我和丹泽·昌汪罗聊天时,他的儿媳妇王春琴正忙前忙后,为从绵阳赶来赏花的游客服务,阵阵开心的笑声,不时随着春风和梨花的芬芳传来。
我在金川时,“金川县第七届古树梨花节暨春季雪梨生活音乐季”正在火热进行中。近年来,金川以梨花为信,以文旅为引擎,积极探索赏花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产品的创新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既实现了从单一的赏花游到休闲、度假、购物等多种形式旅游的转变,又推动了“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村民点亮“致富梦”,金川雪梨成了“富民梨”。
说起今天的美好生活,丹泽·昌汪罗激动不已,他的眼里仿佛漾着朵朵梨花。他说:“看到梨树我就高兴,我们的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这些梨树,才会变得越来越好。你随便在这里找一下,看看还有没有经常吃玉米面的?看看还有没有穿补丁衣服的?一个都没有了!如今啊,我们每天的生活就像吃了梨一样甜,甜到了心尖尖上。”
站在观景台上,我心潮起伏。远处,太阳斜斜地照在大金川河上,波光粼粼,金涛荡漾,真是河如其名,“金川”不虚。近处,洁白的梨花随着山势优雅地起伏,与梨树下金黄的油菜花交相辉映,织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临走时,我忍不住又返回去,买了几瓶金川雪梨膏带走,想让亲友们也尝尝金川的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