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生态渔业,推广水产养殖新模式,推动渔业转型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江苏大力推进实施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坚决压减限养区、禁养区水产养殖。经省政府批准,我省出台全国首个覆盖海淡水的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该标准自2023年6月1日起执行,为我省推进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提升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从行业自律转变为法规刚性约束,全省虾蟹养殖企业到了关键时刻。

江苏已实施改造高标准池塘约90万亩,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目前,我省各地探索出多个适合本地池塘生态化示范区改造案例,从中选取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典型,在全省推广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

湖光水影,太湖西岸第一线——

宜兴:打造河蟹、常规鱼生态养殖产业园

“整个滆湖沿线水产养殖集中区从南到北逾4万亩,而且是连片水面,这种体量优势在苏南很少,我们近年来在这片区域着力打造‘滆湖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未来园区将在全面完成池塘标准化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建成‘一心、 两带、 五区’:‘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即河蟹高质量生态养殖示范带、鳊鱼高质量生态养殖示范带,‘五区’即河蟹标准化生态养殖区、常规鱼标准化生态养殖区、加工物流集聚区、生态涵养区和滆湖湾增放流区。”宜兴市水产畜牧站站长毛颖说。

位于滆湖南岸的宜兴鹏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渔业园区,2021年至2022年,园区退渔还湖还湿并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总投入近3000万元。原有养殖池塘8500亩,现有核心养殖区2209亩,建成尾水治理过滤坝2座和曝气区、沉淀区。实际上,园区尾水沉淀区是一个湖,旖旎的湖光水影美不胜收,三两个垂钓的在湖岸放竿,毛颖指着湖面介绍,这里养殖池塘已改造到位,沉淀区水质监测也达到二级,由于不投喂,这个湖养出了“刀一样的鱼”。

宜兴是典型的水网地区,利用“两湖三氿五荡”资源,水产养殖面积一度达到25万亩的历史最高峰,养殖从业人员达7000多户,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宜兴在太湖西岸第一线,水产养殖业减排增效压力太大了”,毛颖说,痛定思痛,为解决“水产养殖面积过大,养殖尾水影响水环境”问题,宜兴市先后开展了沿太湖3公里缓冲区退渔、滆湖围网撤除及重点区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共退出水产养殖面积逾6.7万亩,退出水产养殖户数1679户。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优化养殖品种和结构,推进结构性减排。至2021年底,宜兴市水产养殖面积缩减至约13.8万亩,宜兴市水产品总产量7.14万吨,实现渔业一产产值2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

宜兴市积极探索治污和发展“双赢”模式,采取项目驱动、部门联动、基层主动、区域推动的方法开展连片池塘生态化改造。在2020年和桥、高塍等镇2139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21年又在和桥、高塍等镇实施了“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目前,高塍标段已完工,和桥标段形象进度达90%。今年年初,宜兴市对全市13.8万亩池塘改造任务进行分解,今年重点推进3.15万亩连片池塘生态化改造,已由宜兴城建文旅集团与有关镇签订框架协议3.7万亩,池塘租赁面积2.5万亩。为保障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宜兴市两年累计争取中央资金6425.69万元,支持金额位居全省第一。该市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工作清单,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确保2023年5月底前按时高质量完成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任务。

水产品是居民生活“菜篮子”的必需品。今年,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作为全市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的实施主体,在渔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作出新的尝试。对此,无锡市水产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宪中信心十足,“通过国企统一流转承包并开展生态化改造,镇村联建、村企联建,打造河蟹和常规鱼生态养殖为主的产业园,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服务于一体的渔业产业链,水产养殖业将成为宜兴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有力引擎。”

数字化渔场,“为长荡湖蟹农做示范”——

金坛:集聚4万亩河蟹生态养殖

“这个就是净化池,我们一共1100亩,分了四个区,每个区配套一个四池三坝四级净化系统,这个净化系统,占到我们整个养殖区域的15%。通过沉淀池去除水中70%以上悬浮颗粒,排到这边曝气池,跟自来水净化一样,通过曝气,带走水中杂质、挥发性物质,曝完气,到碎石塘过滤,就像我们家里的纯净水过滤。通过碎石过滤,把氮磷等物质吸附掉,这个塘还种了植物吸收氮磷,最后还有一个生态稳定池,种植了水生植物,最终部分指标达到二类水标准,整个养殖过程自动进水、排水自流,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江苏金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管晔介绍,打造像西湖龙井一样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管理长荡湖大闸蟹,目的是“为长荡湖蟹农做示范,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蟹农养好蟹,更专注做好品牌,带领蟹农共同致富”。

在管晔看来,金坛区属国有公司不光担负着生态养殖示范责任,还肩负带领当地蟹农致富、新品种推广重担,而金坛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文彬认为,通过“园区+公司+养殖户+品牌+市场”的运作模式,显著带动金坛河蟹养殖业提质增效、养殖户增收。

作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江苏金坛数字化渔场”为金坛控股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渔场占地面积1100亩,其中生态养殖塘口面积751亩,生态净化区面积111亩,拥有标准化河蟹出口分拣打包车间3000平方米,项目创建对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技术均有极大示范推广作用。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规模6500亩,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的一期占地1100亩,投资7000万元,建设目标为国家级河蟹良种繁育基地和河蟹出口示范基地,一期项目建成后,渔场年产优质蟹苗1000万只、高品质河蟹65吨。二期、三期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水产品加工、科普教育、农旅融合和“三产”融合,建成集河蟹科技创新与研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生产示范,出口销售和“三产”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渔场预留了15%面积区域作为养殖尾水净化区,用于构建高效湿地生态群落,采用曝气复氧、沉淀、水生动植物净化、微生物分解、基质吸附过滤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养殖池塘生产尾水进行逐级净化。净化区按功能划分为“沉淀池” “曝气池” “碎石床湿地” “集水池”,确保养殖尾水实现多级净化和内部循环,既能减少外部水资源的使用,又能减少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对外排放。在多种措施精细管理下,项目区河蟹养殖大大降低河蟹发病率,减少外源投入品的使用,实现水好、草好、河蟹好的生态养殖模式。

渔场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品种培育(长荡湖1号)、科技研发、养殖生产、水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受金坛区政府委托,金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开展了“长荡湖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与市场化运营,实行品牌授权,通过渔场示范效应,带动周边4万余亩河蟹养殖,形成规模集聚和品牌效应,带动全区养殖户增收致富。大学生“蟹二代”、长荡湖蟹农秦亮就是其中的一员,除了200亩蟹塘养殖,秦亮的醉蟹销售在网上做得风生水起。管晔介绍,渔场目前年接待各类观摩和培训近千人次,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水体自净,保护骆马湖水源地——

新沂:三水共治,在养殖河道中生态修复

千年水乡古镇——窑湾镇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东临骆马湖,水产养殖居徐州市乡镇之首,被省政府授予“苏北水产第一镇”的称号。新沂市窑湾镇镇长苏衍超介绍,窑湾镇水面养殖面积0.76万亩,养殖品种除常规鱼以外,还有河蟹、鳜鱼、鲈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目前窑湾坚持“旅游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倾力把该镇打造成“中国大运河第一古镇”。

窑湾镇养殖产业发达,新沂市农业农村局的分管领导黄金虎说,针对养殖尾水对环境的影响,窑湾通过南京万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有技术“微生物+三水共治”生态系统开展尾水治理。利用项目区域内已经自然形成的水道、沟渠及地理空间格局,万瑞环境选择了自然河道——分洪口北闸、分洪口南闸及刘宅闸附近的河道段作为尾水集中治理三个区域。

项目总体治理路线遵从尾水收集、尾水集中处理、尾水达标排放、运行管理的流程,采用微生物原位矿化原理,完全的生态技术手段,首先恢复治理区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强化原有的水体自净能力。生态修复后,重新构建尾水承纳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可以达到原系统10倍以上,在工艺系统稳定运行后,养殖区产生尾水的污染负荷完全在新构建的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范围内,尾水污染的问题将从根本上解决,同时配合底泥修复技术综合对尾水纳受水体水质进行进一步改善,长期稳定的达到预期治理目标。因骆马湖水源保护地的特殊位置,“微生物+三水共治”工艺治理后的尾水已达到地表Ⅲ类水水质。

“微生物+三水共治”技术为生态型工艺,技术结构复杂,但实施形式简单。万瑞环境常务副总经理江婷婷介绍,利用自主研发多种功能性微生物菌种和纳米活性氧推流曝气设备作用,重构稳定和长期有效的水体自净生态系统。通过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解决水体水质污染问题的根本,投加对不同污染因子有消减能力的功能性微生物,同时原位激活和增强培育原系统中的土著微生物,使其在适宜的条件下高效地迭代繁殖,改善水体环境,提升水体水质。在只需简单河道疏浚的基础上,直接在养殖区附近的河道中布置“微生物+三水共治”生态工艺系统,可快速完成项目实施,并在短时间内使得水域尾水水质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没有二次环境污染,促进了水产养殖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得窑湾镇得以建成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高标准的生态养殖池塘。

窑湾镇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系统的改造,实现了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以经济作物的产出作为衡量养殖尾水治理的标准,对促进窑湾镇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其他区域的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参考。

表流湿地,低密度养殖固城湖蟹——

高淳:池塘生态化改造见成效

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高淳区西南端,滨临固城湖,示范区池塘生态化改造约30000亩,其中尾水湿地净化总占地约5500亩,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2500万元。产业园通过整合区域内特色水产种业基地、规模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等,把示范区建设成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渔业生态养殖示范窗口。示范区主要开展蟹类的保种、培育、选育、养成,为园区提供优质良种苗,成蟹单产约120公斤/亩,大规格蟹种单产200多公斤/亩。一期三区域均为独立尾水净化系统。

“示范区采用低密度生态养殖模式,采用‘渠—塘—表’三级净化技术,以‘生态沟渠—生态塘—表流湿地’为主体工艺”,高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处负责人王汝文说,“渠—塘—表”组合是对原有地形进行微地形重塑、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的构建为核心构建湿地生境,养殖区尾水进入生态沟中,生态沟起到初步净化作用;尾水通过生态沟输送至生态塘,塘内布置有大量的漂浮植物,对来水中的泥沙及悬浮物质进行拦截和沉降,降低水体污染物;并布置喷泉曝气机,充氧的同时与水生植物一起去除水体污染物;生态塘出水自流进入表流湿地,表流湿地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降低来水中的各类污染物。湿地以近自然、原生态的方式,提高养殖示范区尾水处理效率,达到既净化水质又获得农副产品的目的。

生态沟渠在渠体基础上布置水生植物及少量砾石,增加微生物附着面积,强化水体净化效果。在水陆交界附近种植水生植物;在沟底种植沉水植物;设置浮床,栽种水生花卉。生态塘通过浮床等方式种植大量漂浮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削减,通过太阳能喷泉曝气机提高水体溶氧量,与水生植物共同作用强化去除污染物。该功能区在边坡适生区域种植少量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起到一定的水质净化作用。在生态塘入口处堆砌碎石或者鹅卵石,起防止水流冲刷作用。

表流湿地是一种近自然型湿地,通过地形重塑和植物种植进行单元构建。湿地前端以浅水区为主,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充足条件,植物种植配比达到80%;在湿地内部,沿两侧交叉构筑丁坝作为生态岛,打造湿地生境的同时,优化湿地水体流态。湿地植物种植包括挺水、沉水和浮叶三种生长性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根据湿地地形、水域面积、水深等因素进行植物配置,挺水植物选用芦苇、香蒲、水芹等,沉水植物选用苦草、马来眼子菜、黑藻等,浮水植物选取睡莲、荇菜等。湿地水生动物投放选取环棱螺、青虾和滤食性鱼类花鲢进行投放,在沉水植物生长及湿地生境稳定后,在水域中放养。

高淳区农业农村局介绍,实施尾水湿地净化工程,减少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进入周边水域的悬浮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处理尾水量176.96万吨。

大水面湿地,野鸭成群——

连云港:香河生态园的环保养殖新模式

“野鸭飞起来了!”连云港徐圩新区香河农业陈新文说,黑压压的成群野鸭,像一片片落在湖面上的树叶。在这个养殖大水面湿地,芦荻摇曳,还栖息着全球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飞来的候鸟。

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连云港徐圩新区香河生态园,以标准化健康水产养殖技术与复合表面流湿地净化工艺相融合,打造健康环保养殖模式,园区建设了5300亩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总投资约8900万元。基地重点打造了约2700亩的标准塘养殖区,约450亩尾水净化区和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并采用高标准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年产生态草鱼、花鲢、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等各类优质水产品约3000吨,将智慧农业与现代水产养殖技术融为一体,同时又做到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并循环利用。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专家等技术支撑,逐步培育为园区主导产业,年产各类水产品3000吨,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

香河农业园区对养殖尾水进行集中处理,净化达标后灌溉农田,既环保又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养殖尾水净化区分为预处理区、复合表面流湿地净化区及大水面湿地净化区,采用自然沉淀+复合表面流人工湿地+塘湿地的工艺方案,设计生态净化系统面积约31万平方米,有效容积43万平方米。依照现状地形,采用东西合流、北进南出的整体平面布局;养殖尾水含有植物生长的必要养分,湿地内狐尾藻、苦草、美人蕉、黄菖蒲、水葱、花叶芦竹等植物长势良好,有效提升了水质净化的效果,处理后的水不外排,可直接作为2400亩蔬菜基地及1500亩绿化苗木基地灌溉使用,起到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作用。处理后尾水可达到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要求,经报备环保部门后定期排放。

“徐圩水产养殖基地,主要以日本对虾、梭子蟹、贝类,再加上基围虾、南美白对虾套养,草鱼亩产1800斤,再加上花白鲢、鲫鱼,总产量在2500斤左右,因为是混养这种模式,产量不是很高。特别是尾水处理,3200亩地养殖水面,有700多亩地为尾水处理湿地净化区,占比很高,基地尾水排放现在比一类水指标还低。”江苏省渔业推广技术中心研究员张永江对基地评价很高。他认为,一个是生态环境的压力,尾水达标排放的问题,第二个是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这两个因素都迫使我们的养殖主体,对水产品养殖品种结构、产量,包括经济效益都要有新的思考,基地在养殖生态环境方面做得好,为江苏渔业发展、全省水产养殖提供了一个典型。

共生自净,虾、蟹、贝混养低密度海水养殖——

江苏三圩盐场:“排放标准达到了一级”

“总氮只有1.78,总磷0.1,COD12,按照尾水排放标准,这里只要满足二级排放限值就可以了。这种养殖方式产量不高,如果沿海地区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海水养殖,尾水排放也就没有压力了。”江苏省渔业推广技术中心研究员张永江说。

江苏三圩盐场海水养殖基地位于响水县陈家港,占地面积29850亩,其中养殖面积24000亩,净化区域2020亩(包括湿地净化区、生态沟渠、沉淀区等),净化区面积占场部面积的6.78%,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打造5000亩高品质海产品养殖基地为养殖核心区。基地采取虾、蟹、贝混养的低密度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养殖。年产日本对虾240万斤、贝类1250万斤、梭子蟹56万斤、脊尾白虾15万斤,产值近3亿元,海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鲁、闽等地。经多年建设,养殖区已形成以日本对虾为主,贝类、梭子蟹等为辅的规模化高效现代养殖园区。

基地尾水治理沉淀区总长50米,通过生态毛刷的吸附和阻隔作用,起到迟滞水流和初步净化水质的效果。尾水进入曝气区后,通过菌氧联用技术显著提升养殖废水的处理效率。生态净化区为系统的深度净化区,长度为200 米,以人工浮床和太阳能喷泉式曝气设备及水下森林为主。水面构建每块约30平方米的立体生态浮床,上方种植耐盐的水生植物,浮床下方悬挂生物绳和生物胶囊,水中投放滤食性鱼类和贝类,同时每20米布设太阳能喷泉式曝气设备为系统提供足够的氧气。通过打造多层级耐盐植物景观区、贝类净化区,构建“微生物—水上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使尾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系统设置尾水在线监控设备,确保尾水处理达标后进入湿地净化区,最终实现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小型沉淀池用于养殖结束后排出尾水的初步沉淀,通过该设施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绝大多数颗粒较大的粪便和残饵分离出来,降低养殖废水浓度。生态沟渠的作用是促进COD、悬浮物等指标下降及氮磷吸收。一级生态(净化)沟渠作为池塘养殖水排放出塘后的“第一站”,于沟渠底放养文蛤、青蛤等滤食性贝类起到有机物颗粒及无机氮过滤吸收作用。二级生态(净化)沟渠进行净化生物放养,发挥生态拦截功能。在河道上下游搭建吊养牡蛎的筏架,吸收净化尾水中超标的氮、磷。

一线海堤南侧排水河长度达4000米,宽度达100米,面积约600亩。现拟将该区域改造为沉淀区。延长养殖尾水在沉淀区中停留时间,利用水的自然沉淀和絮凝沉淀作用去除水体中的主要颗粒物质和悬浮物质。同时辅以合适的水生植物吸附有机质和吸收剩余氮、磷,进一步强化沉淀区的净化能力。该项目总投资2224.57万元,采用养殖户+企业共同投资的模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