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自2016年以来,我市在农村地区创新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积极探索符合巴中实际、体现老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践证明,“三区同建”高度契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体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巴中落地落实的有效路径。

即日起,巴中日报推出“实施三区同建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记者将走进农村地区多个“三区同建”现场,一探他们在实施“三区同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都有哪些做法、经验可寻。

4月15日,走进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陈河镇陈家坝村,一座座钢架式耳堂排列整齐,一旁的休闲广场上也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新居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一幅生动的田园综合体风景图跃入眼帘。这只是该园区实施“三区同建”的一个缩影。

精致产业 银耳产品中吃的、用的、游的都有 银耳产业延链升级

这两天,对陈家坝村党总支书记钟映梅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每天去看看她的“宝贝”——正在“发汗”的耳棒。“这段时间是银耳菌种发菌的高峰期,我每天都过来看看才能放下心。”她告诉记者。“发汗”就是将段木钻孔后安装上菌种,让菌种在耳棒上生长,再用薄膜包起来控制温度和湿度。

近年来,陈家坝村依托独特自然条件和段木银耳种植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市产投、裕德源、嘉祐等企业,培育银耳种植大户40余户,流转土地550余亩,年度建设标准化耳堂2300余个,栽植银耳69万余棒,实现银耳种植户均增收达15000元。“今年我们一共有7.5万袋菌种,预计能产出3万斤银耳。”钟映梅介绍。

一边是银耳努力生长,一边是银耳产品陆续输出。位于园区的通江县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师傅正忙着将已经处理好的银耳加工成精美的银耳面膜,这些加工好的银耳面膜将销往省内外市场。

“我们开发了以裕德源通江银耳为主要原料的润耳护肤系列产品,投放省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通江县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突破实现了通江银耳精深加工,延伸了通江银耳产业链条,提升了银耳产品附加值,推进通江银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搭台、国企打底、企业引路、村组挑担’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园区培优行动’,以通江银耳、羊肚菌为主导,实施‘稻+菌’轮作,种植面积12万亩,集中连片1.87万亩,总投资5.9亿元,全程机械化率96%。”通江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江介绍,园区还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产地初加工率100%,开发银耳酒、银耳面膜等7大系列20多个产品,同时引进福建祥云、好彩头等企业开展银耳精深加工,投资10亿元。园区核心区流转土地1200亩,吸纳群众就近就业980人。

同时,园区坚持“产业发展到极致就是旅游”的思路,深入实施“景区创优行动”,依托特有地形地貌和气象气候,立足陈河耳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设银耳博物馆、食用菌采摘体验园等多个景点,着力绘就“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画卷。

精细服务 便民服务站里买卖、取钱、办证都可以,村民事村里办结

4月13日,在陈家坝村便民服务站里,村民余代华正在办理代取现金业务。“以前取现金还需要到镇上,现在就在我们这个便民服务站就能解决了,真的太方便了。”

此外,为推进公共服务功能与产业配套,便民服务站还引导社会组织助推集体经济,成立了“银耳产销协会”,邀请银耳研究所专业人员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会8场、解决村民种植难题20余项,联系稳定销售渠道,扩大银耳(食用菌)产销经济300余万元。

村里通过便民服务站还可享受到“购销代理”服务。陈家坝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王显华介绍,当村民需要购买种子、肥料等农资或者有银耳、木耳、干笋子等土特产需要销售时,通过“和慧村”小程序中“随手拍”和“智能填报”发布需求,我们就可以提供统购农资、统销产品、代卖寄存、物资配送等服务。目前年经销额已达12万元。

“我们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巴中跑团’代办机制,在58项便民服务站代办事项清单的基础上,探索政务+金融、政务+快递等服务模式。”王显华介绍,今年来,陈家坝便民服务站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02件,办理各类证照28余次,答复咨询75余人次,助农取款32笔,收发快递业务133件,深受群众好评。

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串联小通江河流域10个乡镇,是省四星级园区。园区深入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建设,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

“在为村民提供精细服务方面,园区的乡镇坚持系统推进新型社区功能和产业配套,赋能精细网格管理,推出便民服务站、‘红色代办’等服务品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通江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叶茂表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