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_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_致富经台湾泥鳅

致富经台湾泥鳅_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_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

“任何东西只要落在中国人手上,一定没有好下场。”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中国式养殖盲目追求高产,从来不会因为养殖大面积溃败而停止,在以产量高来标榜养殖技术的高超和政绩的时候,一个个养殖品种已经退出市场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拔。

台湾泥鳅

致富经台湾泥鳅_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_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

远的不说,先说说这几年作为“替身”登场的台湾泥鳅,自2013年上半年广东第一拨养殖台湾泥鳅的人赚到第一桶金后,引发大量养殖户流入这个战场。那时侯作为种鳅出售的泥鳅一度卖到30-35元/斤,普通商品鳅也卖到20元/斤左右。

但是现在呢,短短4年时间过去了,珠三角的台湾泥鳅养殖又好到哪里去了?价格滑到8-10元/斤左右,在成本价边缘苦苦挣扎。产量倒是提上去了(好像提高产量对于中国养殖户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亩产由2000斤提高3000斤,有听说干到5000斤/亩的,养殖面积也由原来的8000亩上升到3万多亩,但是结果呢?产能过盛价格下滑,产量过高病害频发,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养反季节,正常季节不养反而挑战难度更大的反季节,这个逻辑本身就违反了农业的自然本质问题。

幸好台湾泥鳅现在还不是最惨的,起码大部人还是有钱赚的,但是按照现在情况,养殖户单纯靠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的利润,未来的情形肯定很令人担忧。

罗非鱼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_致富经台湾泥鳅_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

罗非鱼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是什么?低价、病害、药残、出口受阻。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盲目追求高产,产能过盛。产能过剩导致低价,养殖户再提高产量来维持利润。产量提高了,病害、药残等问题便接踵而至,出口再受阻。2008年以前,罗非鱼普遍亩产1000-2000斤左右,那时侯价格相对稳定。大家一看那么好养,亩产立马上升到3-4千斤,全国总产量也达到现在的140万吨左右,然后实际的情况呢?罗非鱼价格一跌再跌,严重的年份养一斤亏一斤,已成名副其实的“食人鱼”,伴随而来的还有令人头痛的链球菌病、肝胆综合症。

曾经听一个业内人士说过一句话,只要罗非鱼养殖产能降低一半,控制产量,提高品质,罗非鱼的价格马上就能起来。现在还不能验证这句话的真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本来罗非鱼是一条耐受性非常强的鱼,现在倒变成一条死气沉沉的鱼了。草鱼、鲤鱼、鲫鱼同样也是面临同样的境况,纵然你怎么改良养殖模式,选育新品种,研究新药,这种盲目追求高产的观念不改变,盲目透支环境的做法得不到不遏制,这些品种难有出头之日。

南美白对虾

致富经台湾泥鳅_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_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

南美白对虾养殖尽管整体上来说举步维艰,但是近年的高产纪录却层出不穷,美其名曰是弘扬正能量,丝毫没有被低迷的行情所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养殖技术提高了,全国南美白对虾的总产量却从高峰时的150万吨下跌到现在的80万吨左右,不到十年间下滑了近一半,而养殖面积并没有减少。为什么?因为利润可图。越是唯利是图,越是追求高产,然而作为高产代言人的那些虾王、虾圣、虾霸又有几个是常胜将军的。

南美白对虾当然也出现过产量越高亏得越大的情况,就是产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同时也给养殖户及相关部门一个错觉,南美白对虾很好养,还可以挑战更高的产量。但是结果呢?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发展的死胡同,现在价格倒是高了,只是有一点讽刺的是,高价是由养殖低成功率换来的,并不是产业的良性调节所得,整个产业还是处在无序的恶性循环期,价格高、利润高的背后是极高的发病率和失败率,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水产养殖品种都经历过,那么请问: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产量!

这里说的产量,可是养殖户的单位产量,也可以是全国总产量。可以说,任何一个养殖品种,如果再盲目追求高产,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1、养殖户贪心没控制产量

现在养殖户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跟风似乎是中国人的天性,看见葡萄酒挣钱,这一片就全种葡萄了,外国人看见这里葡萄酒挣钱,这里就会变成一座美丽繁华的城市。就好比看到养虾赚钱,这一片全开棚养虾,盲目攀比,先赚一笔再说,养了几年后不行了就退出,危机意识非常淡薄。一窝蜂上马,只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产能过剩,价格下滑,鱼贱伤民。二是病害频发,养不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或苟延残喘。

通过几年的观察,近来深感有些养殖品种的发展障碍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开始大家的目标定位就已经错了,是追求高产高效而不是稳产高效,况且现在很多人只是做到了高产低效。但是在利润和政绩面前,养殖户、政府、企业更愿意追求产量或者说是追捧产量,而不是改善品质和经营,所以中国的养殖户也经常以高产自诩,中国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是最高的。

搞水产养殖必须认清一些事实,产量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弱,没有保险公司保护你,更没有政府保护你,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首先最先遭殃的就是养殖户。水产养殖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控制产量是必修课,不但是养殖户的必修课,也是政府、行业协会的必修课。

养殖户也应该意识到,并不是产量高就能多赚钱,赚钱是靠利润。你产量低,但是规格大,品质高,价格好一样也能赚到钱。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利润空间自然也就大。不要盲目跟风,一味求大求多,有多少能力,自己应当清楚,俗话说步子迈大了容易闪了腰。同时多花精力在管理上,环环到位才保证稳产稳出。

2、相关部门不作为缺乏引导

中国传统养殖业的落后,表现在散、乱、小,没有秩序,没有标准等各方面,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还是以散户为主,本身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就薄弱,所以相关部门的引导是非常必须的。

然而现状就是相关部门仍在单纯靠补贴去鼓励生产,拿养多少面积,亩产多少斤作为政绩,以为这个就是“三农”政绩,无疑等于拿养殖户的未来开玩笑。如果不把产量、规模作为政绩考评指标,我想一切都不会至于那么糟糕。

水产品的消费是有一个度的,就算你再便宜,再怎么鼓吹吃鱼有利于健康,他们也不一定能消耗得完,最终就是被迫低于成本价出售,而且水产品可替代的品种太多太多,比如多宝鱼,不吃你还可以选别的鱼,群体效应之下必然会导致量价齐跌。看到这个品种好养了,就鼓动养殖户去投资,价格下滑不要紧,继续提高产量,到最后行情不好了也就只能寄希望于更换新品种或退出市场了。

3、企业推崇高产推波助澜

“高产高效”这是企业和养殖户都愿意看到的,大家都是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方向错了。高产,说明企业的产品卖出去了;高效,说明养殖户赚钱了。实际上呢?

有人说,水产品的价贱滞销不是面积大、产量高造成的,关键是产、供、销相互分离,各自都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温氏为什么能做那么大,说明企业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确实满足了各方的利益。只是水产养殖不可控因素太多,很多企业并不想涉足养殖端,所以企业的推动力量也就无从谈起。

可以说,作为单个养殖户,自身的能力是非常小的,无法了解市场的变化,所以更需要专业公司的引导,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中国水产业的发展,切实为养殖户的稳产稳收做点实事。

致富经台湾泥鳅_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利润_台湾泥鳅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