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郑少锋

侨乡新会最“大牌”的农产品新会陈皮,需严选新会柑皮、经古法炮制、陈化三年以上方可制成。“中山佬”招永伦来到新会已有十六年,“年份”俨然已远超这一标准,难怪他称自己是一块“外来的老陈皮”。

从人生地不熟的外来人,到执掌千亩果园、管理近80名社员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不惑之年的招永伦已然融入了这片他倾注了所有青春年华的异乡客土。

落地:敏锐捕捉陈皮商机

招永伦与新会结缘于2006年,彼时他跟随舅舅的步伐前来“淘金”,希望凭借在老家积累的务农技能,为自己刚刚组建的小家庭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与爱人合租30亩的香蕉林,成为招永伦在新会的事业的起点,经过精心打理,很快他挣到了异乡的第一桶金。2007年他又在江门开平市承租了50亩香蕉林,扩大了“业务范围”,事业也蒸蒸日上。

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产业。“2008年中国雪灾”给全国各地的超过1亿亩农作物带来灭顶之灾,即便是偏居东南热带沿海的江门也无法幸免,大规模的冻害让招永伦的香蕉林损失惨重,近乎颗粒无收。由于规模较小,相关的融资行动难以开展,他本人也几近破产。

随后几年香蕉市场持续波动,更是让招永伦的事业在生存线边缘不断挣扎——2011年行情回暖,招永伦还清了前期的债务,但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肆虐后,又再度跌到谷底。“当时靠举债和在亲戚朋友的资助才能够勉强维持生活。但我觉得我就是做农业的料,于是选择坚持了下来。”招永伦感慨道。

吃一堑长一智,招永伦切身体会到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后果,决定“多找几个篮子”。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先后承包了新会各地的五间商铺,生活和事业也真正开始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招永伦慢慢注意到新会本地的名牌农产品——新会陈皮。“新会陈皮越陈越香。和香蕉相比,种植新会柑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过于受市场影响,当行情不好的时候,通过把柑皮加工陈化制成陈皮,还能实现保值增值。”招永伦说,彼时的新会陈皮产业还远未如现在这般红火,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

2014年,招永伦将自己位于新会大泽镇的80亩香蕉林改种为新会柑,在新会陈皮产业“大爆发”的前夕果断“下场”。依靠丰富的种植经验,柑园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随后的几年时间,在当地政企的齐力推动下,新会陈皮产业开启了指数级攀升,并在2019年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后达到辉煌,延续至今。成功赶上“末班车”的招永伦也因此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柑园规模不断扩大,并替代香蕉逐渐“上位”,成为他的主业。

破土:种质和技术两手抓

想要切换“赛道”,过硬的“车技”是必备的。“我认为要想种好新会柑,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个方面的提升——种质和技术。”招永伦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招永伦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对于他来说,柑苗就是种柑需要时刻紧握的“准备”。“手里有‘苗’,心中不慌”,自14年以来,招永伦便一直把育苗工作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如今已握有数万棵优质柑苗。2020年8月,12级强台风海高斯在珠海登陆,毗邻的新会同样直面冲击,给招永伦柑园带来的冲击丝毫不亚于八年前的“韦森特”,数十亩正值抽蕾期的香蕉林被狂风吹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风灾过后,招永伦迅速着手清理坏树、重新整顿土地,并种上自家培育的柑苗,烂地摇身一变成了优质柑园,转手之后更是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而在技术方面,高中学历的招永伦也自知种柑的理论知识并未到位。“我就到处去‘求学’,去周边合作社学、去区里、市里组织的培训班学,去广州的高校学,”招永伦说,通过不断学习进修,他也逐渐熟悉柑橘生长种植的各类理论知识,2021年,他更是入选由江门市人社局组织申报的江门市乡村工匠(新会陈皮)工程师,成为经过“官方认证”、能够指导本地柑农种植的“土专家”,通过不断地拓展业务,如今招永伦已经成为拥有近200亩新会柑园的当地种植大户。

扎根:“头雁”领航带富一方

2017年,招永伦做起了农资服务,开始向周边农户提供农药、化肥等产品。这一次业务拓展,不仅让招永伦结识了周边众多农户,也使他窥探到本地种柑盛象背后的问题。“当时在和前来购买农资的农户交流中,我发现有些人的种柑技术存在非常大的缺陷,经常造成不小的损失。”招永伦说。

为了带动打交道多年的农户们一同致富,2018年招永伦发起成立了长妙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种柑理念、技术推广给周边更多农户。

合作社的起步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合作社如何办,完全不懂怎么操作,”招永伦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周边的农户愿意跟着你一起做,如何赢得人心,这是更大的困难。”但他坚信,能够帮农户解决难题,让农户看到致富的希望,农户自然就愿意跟着一起做。

林俭宁原是大泽本地的香蕉种植户,多年来一直饱受香蕉树“烂头病”的困扰,在招永伦的指导下施用适当的药物后,果树得到有效治疗,成功扭亏为盈。近年来,在招永伦的推荐下,林俭宁又种起了新会柑,他说:“去年9亩地就赚了40多万,阿伦是能带我们致富的人”。

招永伦不断帮助解决周边农户的难题,赢得了不少农户的信任。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合作社也从最初经过工商注册的8名社员发展到超过80人、果园面积超过一千亩的大型合作社。

为了让社员们有一个日常聚会交流的地方,招永伦出资为合作社搭建了一个大型的管护房,并负责日常运营费用,尽可能降低社员们的负担。如今,管护房无论何时都会有社员进出,忙时沟通交流技术,闲时话话家常。招永伦很享受这样的氛围,他说:“农业是对要求很‘精’的行业,只有不断交流学习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为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南方农村报联合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及网商银行共同发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普惠金融行动,招永伦成功申请到了一笔120万元的免息贷款。

据网商银行介绍,目前已有近5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相关信用资质审核,获取免息数字贷款扶持,户均金额约20万元,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招永伦表示,除了用于个人日常生产外,未来他计划拿出免息贷款其中一部分资金,供合作社社员临时周转使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给到社员们切实的保障。”招永伦说。

招永伦(右)指导合作社社员种柑技术。谢进扬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