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脚步悄然而至,东海岛的火热却丝毫不减。海浪拍岸声交织着机器轰鸣声,诉说着这座广东第一大岛屿向湛江大工业发展“主战场”奋进的魄力。

“岛上大开发后,东海岛遍地是大企业,村民们谋生的机会更多了。”龙腾上村搬迁村民吴明树告诉记者,通过政府搭建的招聘平台,他在宝钢配套园区找到了合适自己的机电技术岗位,骑电动车半小时就能到厂里上班。加上平时自己在外找的“小活”,月收入多的时候能达到7000-8000元。

作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湛江经开区”)产业家底厚实、工业特色鲜明。

“目前,湛江经开区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围绕‘规划统领、示范带动、农旅融合、全面振兴’的总体思路,全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湛江经开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杰东表示,湛江经开区正全力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走出大工业背景下的协同发展新道路。

延伸产业链 打造致富“聚宝盆”

延伸产业链 打造致富“聚宝盆”

在硇洲镇六竹村正南方,硇洲朝阳196火龙果试范基地里,一颗颗红色的火龙果点缀在青葱枝条之中,一幅欣欣向荣的特色农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据了解,该基地现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于2014年试种金都1号7亩、大红13亩,均取得较好成效。其积极引进新品种,现新增品种有以色列无刺黄龙、台湾蜜玄龙、厄瓜多尔燕窝果,种植面积80多亩。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阳196火龙果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已发展成为硇洲岛火龙果以点带片的示范点。”相关工作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硇洲镇通过项目化联动,宋皇村委会带动全岛村委会共同种植火龙果,使海岛农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湛江养殖业_湛江养殖网_湛江养殖致富地

制造业大省如何释放农村资源优势?眼下,广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间找到契合点。

紧跟脚步,湛江经开区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工农互补、城乡共济的步伐,打好“链(产业链)”“业(就业)”“租(租赁)”“融(一二三产业融合)”组合拳,在三产融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上发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在迈向更高水平。

“从产业链构建来看,经开区有‘龙头’无‘龙身’的现状尚未改变。以‘链’补农,不仅要延伸工业自身的链条,还要在链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湛江经开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韩伟雄说。

如何通过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形成农业产业完整高效的循环链条?湛江经开区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产业链条”,构筑从田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仓廪实,看深海。湛江经开区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渔业资源丰富,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气候宜人,海水优质的东海岛则是虾苗培育的优质场所,曾被誉为虾苗“兵工厂”,岛上可见大大小小的虾苗场和种苗基地,每年向全国输送数百亿尾对虾苗。

比如,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在东海岛海域建立了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并持续投资深远海网箱养殖和海产品加工(预制菜研发生产)产业。目前其已具备成熟的相应专业技术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年生产金鲳鱼5000吨,海洋产业产值超1亿元,有力推动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

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产业融合的进行,对于农村来说,更需要借助产业链的优化来实现其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提高产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品牌效益。

为此,湛江经开区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共同富裕的“聚宝盆”,支持各镇做好“土特产”文章,构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仓储、销售等全产业链。

硇洲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当中代表。其成立于2022年,基地位于硇洲镇北港村委会北赛村,主营项目是火龙果种植、销售及品牌运营。通过“产业+品牌+消费”帮扶模式,合作社积极带动岛民发展火龙果种植、打造乡村振兴帮扶优质品牌。

据悉,硇洲红合作社以服务全岛1000多户火龙果种植户、约2万亩火龙果种植及销售为宗旨,采取“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脱贫户”模式,创建了“硇洲红”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引进了由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团队、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双色1号”火龙果,在社会面率先尝试种植该新品种,其经济价值远高于传统品种。

同时,合作社建立田头冷库,组织村民开展电商直播带货,采取“产业+品牌+消费”帮扶模式,帮助岛民打造“硇洲红”特色品牌,在推动产业融合中构建发展出新优势。

安居又乐业 家门口谋“好出路”

“农房出租后,收入增加了,也觉得自己为家乡出了一份力。”家住东海岛调山村的谢文义两年前将家里的五层农房出租,之后便在旁边开了一间小卖部,既有了经济保障,就业也更灵活。

随着大工业产业链延长带动,加入经开区的企业和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办公用房及居住用房需求市场增大,农房出租越来越火热。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东海岛共出租农房约600多幢,租房收入6000多万元。

如今,农村房屋租赁的用途开始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居住方式,而进一步扩展到为创业人员或游客提供工作、休闲娱乐、养老等功能。湛江经开区抢抓东海岛大力延伸钢铁、石化产业链条的契机,积极推动村集体运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务工、发展项目等方式,促进农业增产、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湛江经开区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用地、用工需要等服务,吸引相关企业进驻,助力农户实现地租、工资双收入,更夯实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湛江经开区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湛江养殖致富地_湛江养殖网_湛江养殖业

乐安居,也不忘稳就业。斗转星移,东海岛从昔日小渔村蝶变为世界500强企业云集地,成为湛江工业主战场,不少村庄为项目腾出空间而进行搬迁。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先以务农为生的搬迁村民又该如何在新变化中寻找出路?

通过“政校企”合作扶持征地搬迁村民免费就读中职学校,湛江经开区多举措帮助5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再就业。每年数百名搬迁村民踊跃接受经开区管委会邀请,到各大技校学习技能,由“体力就业”迈向“技能就业”。

此前,因学历低、缺技能,不少村民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就业情况也不稳定。2019年,经开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由财政出资支付学杂费补贴生活费,送搬迁村民免费读技校,最高补贴约10000元/人/年。

为让村民学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经开区为区内重点企业和技校牵线搭桥,搭建产教融合的校地企合作平台,也为钢铁、石化、纸业、生物制药等重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实现“毕业即就业”。

可观的收入和良好的培育机制,让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乐于到重大项目企业就业,从而服务家乡。为寻得一块就业“敲门砖”,每年搬迁村民申请前往技校学习的热情不断攀升,勾勒出以工补农的新图景。

农产品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体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农民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消费帮扶,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今年9月,硇洲红火龙果成功上线中石化易捷平台。依托易捷平台开展消费帮扶活动,中石化旗下中科炼化、华南华销公司已开展消费帮扶购买了3万多斤硇洲红火龙果。

此外,今年7月硇洲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两年直播带货协议,实行数字直播带货扩宽销路,相信硇洲火龙果产业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硇洲红火龙果”品牌越来越响。

以城带动乡 拓宽发展“新空间”

整洁宽敞的村道,精美生动的墙绘,热情好客的村民……走进硇洲镇赤马村,村道宽敞,院落整洁,绿树成荫。农渔产品展销厅内,香蕉、火龙果、绿豆、海鲜干货等硇洲土特产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

以城带乡,城乡并进。湛江经开区通过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带动,坚定走好经开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湛江养殖业_湛江养殖致富地_湛江养殖网

以赤马村为例,这条宋皇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坐落于硇洲镇中部,也是湛江经开区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四村两带”重点建设的村庄之一,依托“宋皇井”文化古迹的优势,着力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试点)、湛江市宜居村庄、湛江市生态文明村等称号。

宋皇村党总支部在硇洲镇党委指导下,引导村民种植更适合海岛生存环境、具有抗病性新型香蕉苗,破解长期单一农产品种植,土地板结酸化而导致的香蕉患病减产问题。

同时,在硇洲镇党委支持下,宋皇村建成了朝阳196火龙果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重点抓好技术推广、冷链仓储、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关键环节,走出一条“党建+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党建+果农驿站”的特色集中销售之路,成功打造“火山火龙果”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据悉,湛江经开区今年开展“两带四村”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坚持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依托工业发展,湛江经开区积极发动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冠豪高新等重点企业挂点参与“两带四村”共建,组织各方力量加快完善镇域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邻近工业区村庄人居环境,打造厂区融合新农村,发展服务企业的写字楼、酒店、民宿、大型超市等服务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宝钢湛江钢铁积极参与东简街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乡村风貌提升等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科炼化积极参与东山街道的文化娱乐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乡村风貌带提升等工作,共同建设湛江经开区东山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巴斯夫积极参与民安街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风貌带提升,共同实施红树林保护开发等有关事项,共建和美西湾乡村风貌带。

高质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点任务,更有利于带动基础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湛江经开区加快东海岛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延伸到乡村,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和网络通畅,实现城乡用水 “同源、同网、同质”,农村家庭百兆接入实现全覆盖。

另一方面,硇洲镇打造1.5公里滨海观光大道、海岛文化驿站,建成地标文化广场——硇洲渔港文化公园,完成国防路、政和路、人民路等路段1.4万平方米“白改黑”道路建设,新增路灯2500余盏,实现镇域主干道全覆盖,照亮海岛群众幸福生活。

“我们努力打造绿美乡镇,共建成乡村小公园27个、面积约5.7万平方米。”据硇洲镇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该镇建成集海岛会客厅、文化旅游名片及海岛文化公共空间等功能为一体的硇洲文化展览厅,成为展示发展蓝图的对外新窗口,是以城带乡的鲜活实践。

■纵深

“党建+文旅”打开“诗与远方”

东海岛地处湛江市东南面,是湛江大工业主战场;硇洲岛北傍东海岛,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上物产丰富,是湛江经开区农业种植基地和旅游胜地……

湛江养殖网_湛江养殖业_湛江养殖致富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山遇见海,当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相汇,它们的融合碰撞为湛江经开区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无限可能,让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有了新动力。

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湛江经开区推行“党建+文旅”模式,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将党建工作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

一方面,湛江经开区全面提升交通条件,推进道路硬底化全覆盖,不仅打通了东海岛的主要交通要道,完成了410公里村内支路建设和200公里村内巷道建设,并同步提升了配套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湛江经开区结合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对全区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整治人居环境、建设乡村微景观、打造餐饮业态、规范化管理民宿等旅游服务,将工业、海岛、红色资源、农趣体验融为一体,打造了多条海岛游精品线路,推动海岛乡村振兴。

走进硇洲镇存亮村,山海美景如诗如画。这里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是一个集齐了“山、海、岛、渔”等元素的村庄。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存亮村在海岸沿线打造了42家独具风格的滨海精品民宿,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得益于大力推进旅游开发,湛江经开区坐拥红色资源、火山地貌、南宋古迹、人文景观和特色农业的硇洲岛吸引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民宿产业随之蓬勃发展,成为该镇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现在游客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看风景的同时还寻求独特体验。我们除了提供基本住宿,还充分利用靠海的优势,逐步推出赶海抓蟹、滩涂采贝等一些亲海活动,并为游客提供烹饪服务。每逢节假日,游客都爆满。”存亮村民宿老板梁先生于2022年初投入近300万元打造的精品民宿,以观海赶海为特点吸引游客,一年多来收入80多万元。

不少农户在镇村党组织的指导下,依托火龙果基地,建起了小木屋,让游客入住乡野田园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日享摘果乐趣,夜观星辰大海,打造成农旅结合示范点,为海岛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据统计,东海岛、硇洲岛共有特色民宿120多家。

当前,湛江经开区正依靠海岛特色、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海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让更多群众收获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