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办好新时代师范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需要从师德养成、素质提升、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多方面持续推动。

聚焦立德树人,培育厚德之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德高身正为范,有大德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大志、有大我的学生,才能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组织师生寻访老少边贫岛地区能教善育的“四有”好老师榜样,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潜移默化培育了学生坚定的从教信念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卓越之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传统的以学科专业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模式已难适应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以人文学科、基础理学和教育学科群为支撑,多学科群深度参与,“高素质平台+高学术平台”的师范教育体系非常重要。近几年,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贯穿全学段的“三维度、一体化”创新培养模式,正是旨在促进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形成。

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志远之师。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广大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优质师资,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举措,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造一支“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范大学的教育扶贫,要从单纯“输血”转变为实现“造血”,需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教育各环节进行顶层设计、配套政策、精准服务,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今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筹资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对赴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最高达10万元,帮助他们在当地落地生根,并设计一揽子方案持续提供职后培训和能力提升支持。目前已入选毕业生270多人,签约县级及以下基层、基础教育领域的毕业生人数是往年的4倍。

勇于自我革新,培育未来之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想让今天的师范生在10年、20年之后引领教育变革,当下的教育就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的远见,主动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师范教育的改革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深挖人才培养的短板和面临的困境。

教师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础性资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持续推动师范育人升级,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薪火相传,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北京师范大学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