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恋着海/海恋着山/手与手相牵/最美丽的梦用爱一起圆……

一曲《山海恋》唱出了闽宁两省区人民的心声。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其中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关系。

从此,一批批坚定不移跟党走、接续奋斗勇担当的扶贫工作者,从八闽大地向宁夏汇集。

土窑洞种植蘑菇对窑洞的要求_窑洞蘑菇种植_土窑洞种植双孢菇致富经

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壮丽征程,福建与宁夏结成帮扶对子。经过20多年脱贫攻坚,作为两省区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昔日“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从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6.6万生态移民过上了好日子。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的移民新村原隆村。申进湘/摄

“我们一定得帮呀”

宁夏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全区22个县(市、区)中有9个贫困县,主要集中在西海固地区。都说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究竟“苦瘠”到什么程度?时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决定带队到宁夏走一趟。

“那时候,闽宁两省区之间,既不通直达火车,也没有飞机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1997年3月,林月婵一行抵达西海固地区。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荒芜贫瘠还是让他们震惊:教室没有门,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学生写字;孩子们光着脚丫,穿着补丁摞补丁但仍然能看得见肉的裤子,刺骨的寒风吹打着裸露在外的胳膊;马铃薯卖不出去,农民们整夜排队守候在加工厂门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驴走得颤颤巍巍、小心翼翼……

这样的贫困景象,深深刺痛了林月婵一行的心。林月婵说:“我做扶贫工作很多年,去过的穷地方也很多,但第一次去宁夏,还是对这里的贫困落后感到十分惊讶。我去乡亲们的家里,揭开锅盖看,里面只有马铃薯。家里碗不够,便在土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当碗用,孩子们围在灶台边吃饭。我回到福建之后,就把看到的情况如实地汇报给领导。领导说,我们一定得帮呀。”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夏银川市参加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深入西海固地区进行调研。如何破解西海固“一方水土养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习近平同志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将西海固的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他断言,这片“干沙滩”将来一定会变为“金沙滩”。

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如今发展为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以产业发展、企业参与持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传奇故事,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生动缩影。

土窑洞种植双孢菇致富经_土窑洞种植蘑菇对窑洞的要求_窑洞蘑菇种植

闽宁两省区成功实现了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福建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与宁夏贫困地区的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有机结合,带动了当地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改变着西海固落后的生产结构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图为2018年9月19日,同心县农民种植的枸杞喜获丰收。宁夏区委宣传部供图 李君杰/摄

“不能给福建人丢脸、不能给宁夏人丢脸”

要断穷根,必须兴产业。

1997年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时任福建农业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和工作队员们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固原市彭阳县推广菌草技术。彭阳县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半年后,用作物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当地农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选了27个示范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蘑菇,这些农户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林占熺珍藏着一张照片,画面上是1999年10月2日,他的团队在闽宁镇成功种植菌草后进行测产。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测产的结果是亩产鲜草10吨以上,是当地青贮玉米产量的两三倍,当地一位老人为此兴奋地编了一段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福建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创办人林水英,在西吉县投资3亿元建设2万亩蔬菜基地,因受泥石流灾害影响,一度损失几百万元,但她毫不气馁:“闽商不能给福建人丢脸、不能给宁夏人丢脸。我干不动了,儿子接着干!”终于,六盘山下的这个蔬菜基地叫响全国。

32年前,18岁的黄添进怀揣借来的3000元钱,到宁夏银川从事食品加工。从蹬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糕点的商贩,到宁夏知名食品企业的掌舵人,黄添进和许多“敢拼会赢”的闽商用最火热的青春岁月筑梦宁夏。如今,黄添进的两个女儿都成了家,她们的爱人都是宁夏本地人。宁夏,成了黄添进的第二故乡。

25年来,福建11批180余名挂职干部接力奋斗,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等无私奉献,从八闽大地汇聚到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真情投入、真心付出,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出了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