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关于印发2023年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吉粮科联〔2023〕1号

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畜牧业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省粮食和储备局会同省工信厅、省畜牧局制定了2023年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本地区年度集群推进工作方案,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3年2月21日

2023年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21〕6号)精神,落实2023年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实现《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品牌引领、质量兴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吉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优势,着力推进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延伸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紧紧围绕千万头肉牛工程,推广使用低蛋白质、低能量、高利用率饲料,做好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和有机肥使用,改善玉米水稻营养品质,打造吉林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鲜食玉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我省鲜食玉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结合吉林大米品牌跃升工程,推动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特色化营销。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做大做强玉米水稻产业集群,为建设农业强省筑牢产业基础。

二、目标任务

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建设坚持实化、细化、具体化,可量化、可调度的工作方法,以15户重点企业、10大重点项目、17个产业园区为重点工作抓手,强化统筹协调,加强调度分析,坚持守正创新,2023年玉米水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10亿元。

玉米深加工产业,继续发挥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延链补链强链,做强做大淀粉糖醇、氨基酸、发酵酒精、生物基材料、综合加工等五大产业链,2023年产值稳定在280亿元以上;饲料产业,进一步优化整合饲料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扩能升级,做好饲料粮减量替代工作,促进饲料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鲜食玉米产业,聚焦生产、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推动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继续提高,带动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优选10户以上优质鲜食玉米生产企业,打造40个优质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玉米主食及副产物,以四平市为引领示范,推进一批玉米主食化项目,做好玉米副产品综合利用,2023年产值达到10亿元;水稻产业,扩大优质水稻基地面积,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完善吉林大米质量认证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中高端大米产品供给,2023年,大米企业(含订单、流转)标准化水稻基地达到320万亩以上,中高端大米销售稳定在20亿斤以上,水稻产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三、推进举措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

1.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围绕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食品添加剂四个方向延伸淀粉糖醇产业链,围绕食用酒精、燃料乙醇、延伸应用领域三个方向丰富发酵酒精产业链,围绕聚乳酸、生物基聚碳酸酯、植物基乙二醇三个方向积极推动生物基材料发展,加快玉米秸秆、玉米芯、玉米须等副产品综合利用。

2.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嘉吉食品安全与技术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推动吉林梅花2万吨黄原胶、吉林嘉奥公司年产4万吨赤藓糖醇二期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动吉林协联30万吨柠檬酸一期15万吨、中粮榆树3万吨丙交酯等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建设。

3.精准对接扶持。推动科企对接,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转化。在专项资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

(二)饲料产业

1.产业扩能升级。立足畜牧产业发展基础,用好饲料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招商,开展科技、金融等要素对接,集聚行业发展优势,推动产业扩能升级。

2.推动秸秆利用。组织召开饲料粮减量替代暨反刍饲料产业发展座谈会,研究探索粮食安全及“秸秆变肉”路径模式,有效利用非粮资源,努力打造肉牛全日粮饲料新业态。

3.推进减量替代。制定《关于饲料粮减量替代实施方案》,聚合科研机构+专业饲料公司+养殖龙头企业智慧,构建多元化饲料配方体系,减少饲料用粮,提高替代资源饲用比例,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工作。

(三)鲜食玉米产业

1.优化品种试验。持续开展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精准筛选和确定适宜全省不同地域错峰种植,高产优质和适销对路的鲜食玉米特色优良品种,总结分类并公布推广,改善和提高产品品质。

2.赋能企业发展。抢抓优质粮食工程的契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宣贯,评选鲜食玉米优质企业和优质产品,发挥中化先正达在技术服务和品控溯源管理上优势作用,推动企业在种植、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加快推进一批玉米主食化项目,开发玉米发糕、玉米豆包、玉米蛋糕、玉米肠、咖啡玉米豆等主食产品和休闲食品。

3.重塑产业联盟。优化产业联盟结构,组织召开科企、银企、才企对接服务会,促进鲜食玉米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增进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沟通了解,精准对接技术、人才和融资需求,搭建合作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健康发展。

4.强化品牌引领。召开中国·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大会,搭建省内外鲜食玉米产业交流平台,邀请全国各地的鲜食玉米产品、种子与设备经销商和企业家考察洽谈。借助“7.16”粮食品牌日、福建粮洽会、全国糖酒会等平台,重点在京、沪、浙、闽等销区举办品牌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在央广、央视、吉林电视台等高端媒体投放广告,提升品牌影响力。举办吉林鲜食玉米赏鲜、享鲜、探鲜、送鲜系列活动,增加消费者互动,立体化推介吉林鲜食玉米。推广鲜食玉米预制菜,开拓餐饮市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直营店、入驻商超专区专柜和打造电商平台进行奖补,不断拓宽营销渠道。

(四)水稻产业

1.培育优势品牌。深度挖掘吉林大米生态、文化、品质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头部”品牌。以“吉林大米”品牌为核心,选取1-2个区域品牌,省市县联动,共同推动区域品牌和区域水稻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以央广、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为主,以两微抖快等新媒体为辅的吉林大米传播矩阵,高效投放广告,出版“米说吉林”专刊,拍摄吉林粮食特色之乡等主题宣传片。在丰收节、“7.16”吉林粮食品牌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引进客商,加强产销对接。

2.扶持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低温冷藏库改造、生产工艺升级、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吉林省水稻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库,积极组织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对接落地,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借助行业媒体资源优势,进一步宣传吉林大米“十大”领军企业,组织评选10户吉林大米“特优企业”。组织政企银担对接活动,增进银企沟通协作,畅通企业贷款融资渠道。

3.加强标准管控。制定完善吉林粮食品牌认证体系、头部品牌标准。升级吉林大米“5T”标准应用平台,开发新功能模块,制作吉林大米“5T”标准系列科普片,推广“5T”标准,应用企业达30户以上。加强吉林大米团体标准、全产业链标准宣贯。

4.拓展营销渠道。整合吉林大米网和吉林大米品牌大数据云平台资源,优化吉林大米网。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主销区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在国际粮油博览会、福建粮洽会进行吉林粮食品牌特装展示、宣传推广。推进“吉田认购”营销模式。组织实施吉林大米“进菜单”“进展馆”“进景区”活动。打造吉林粮食精品屋,创新展示粮食品牌形象。对吉林大米品牌直营店、商超专区专柜、电商等渠道进行补贴。

四、相关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产业集群群长单位作用,认真总结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加强产业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玉米水稻产业发展举措;要主动沟通协调农业农村、工信、畜牧等相关部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随时掌握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统筹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重点在建项目等优势要素,用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科学制定年度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措施,推动玉米水稻加工企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推进区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调度分析。要动态调度入统企业生产情况,关注重点产品和主要原料市场价格,科学研判产业走势,适时发布行业信息,鼓励企业在生产、产品、营销等方面持续创新,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高度重视产业数据统计,县(市、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一线摸清摸准产业发展现状,工信和畜牧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认真统计相关数据并经粮储部门汇总后及时报送上一级部门;市(州)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本级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汇总整理相关部门和县(市、区)上报的产业发展数据,经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三)坚持守正创新。各地要着眼产业长远发展,以粮食加工业的现实需求,引领粮食生产与流通管理工作,支持好土地流转、种植等产业前端链条延伸,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要积极统筹属地金融、科研、高校及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政策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等工作,推动产业发展链创新链全要素融合,实施“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