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的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由于新品种没有全面有效地推广给农民,因此农民对此并不了解,这使得具有各种特质的优良新品种没有及时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1存在的问题
1.1老品种仍活跃在市场中目前,部分推广年代久远的老品种在一些地区种子市场中仍占据主体地位,被大量销售,出现这种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一些种子企业因为没有自主产权而无法开发研制新品种。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而无法使新品种得到高产量,老品种却具有早熟稳产的优势,得到了农民的信赖从而难以从市场中消失[1]。
1.2农民难以从多来源的品种中选择适合的种子 种子经销商通过与大型种子企业签订代理协议,进而取得了在本地区的代理权,这些经销商推广上市的新品种未经在本生态区试验、示范,甚至有的未经审定、认定,它们通过夸大宣传的手段,让农民难以辨别真假,从而使农民面对几十中同种作物品种无所适从,难以选择。被经销商的夸大宣传的商业手段所蒙蔽,使得适应性强、产量好的新品种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地推广[2]。
1.3乡(镇)农业技术没有发挥其充分的推广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在职技术人员对本乡(镇)的农业生产情况十分了解,因此在新品种推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最近几年的良种推广过程中,一些乡农技服务中心过分的注重盈利,只着重宣传、推销让利高的种子营销企业,间接地致使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与大田生产以及农民用种这3个层面间出现了断裂。
1.4优良新品种的偏高价格绝大多数新品种都是依据《种子法》审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价格自然比普通品种要高。比方说玉米种子,普通品种的市场价位为4~7元/kg,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市场价位则定在12元/kg,有的甚至超过32元/kg。大多数农民未购买难以接受的价格较贵的新品种,仍选择价格低廉的老品种。
2对策
2.1加强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地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农民科技书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知识。对示范成功的品种,通过报纸专栏、电视专题节目、印发宣传资料以及结合“三下乡”活动到农村进行现场培训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品种的优良特质以及种植注意事项,尽快使农民接受信任新品种,并在大田生产中全部使用新品种,为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其价值。
2.2构建品种更新机制,尽快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由于各地生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推品种与搭配品种的合理布局,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清除劣质的品种,进而逐步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推广部门通过每年夏收和秋收前进行的各1次的夏秋作物的筛选工作,推出优质品种,清除劣质品种,取消品种的使用终身制,使品种数量在生产上保持合理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
2.3增加政府投入,增强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政府部门应增加投入大力开展新品种多点大面积示范工作,让种子管理部门的新品种示范推广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拨发资金扶持,大规模对新品种进行多点示范,做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由此一来,新品种便会零距离展示在农民面前,使农民对新品种有了直观准备的认识,从而打到示范效果,为下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2.4不断创新推广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实践证明,新品种示范展示不仅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用户提供了直观评价新品种的平台,更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目前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正在不断改进中,今后,更要不断创新新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既要抓好粮食作物示范,更要重视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示范展示,尤其是关于设施栽培技术的宣传推广,在宣传农机时要着重强调品种效应,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把农技、农机、种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村民了解到有关新品种的真实信息,将种植高效作物的农户作为科技入户的重点栽培对象,这些农户更注重投入产出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于广建,张百俊. 蔬菜栽培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34-35.
[2] 运广荣. 中国实用新技术大全(北方蔬菜卷).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