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早上,一个车队沿着京津高速公路快速向天津驶去。这一行人,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率领前往天津考察学习的广西党政代表团。

就在2月28日下午,广西刚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介绍会,会议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影响之盛,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广西党政主要领导此行的目的,是学习借鉴天津滨海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及开放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天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力争在新的起点上更快地把广西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广西党政代表团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黄兴国,市人大主任刘胜玉,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等天津市党政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

天津市位于渤海湾畔,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华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商贸中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古人曾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渤海湾的气势。

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集团,塘沽、大沽、汉沽三个市辖区,以及东丽区的无暇街道办、津南区的葛沽镇。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背靠“三北”,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连接国内外的重要枢纽。

国家把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滨海新区提出的新要求。

从1994年天津市决定开发建设滨海新区至今,14年间滨海新区已由一纸蓝图成为拥有8个产业功能区,土地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站在天津滨海新区,沐浴海风,环视宏大的开发建设景象,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正在崛起。天津的现代化新貌、天津滨海新区宏大的开发建设气势和辉煌的发展前景,令人赞叹,让人震撼。

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郭声琨书记用“大气、豪气、朝气”六个字作了高度的概括。

大气,就是大手笔、大动作、大气魄、大成效;

豪气,就是豪情壮志,义薄云天,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朝气,就是意气风发,敢为人先,奋发有为,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8家,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31家,245个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推进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群。

2007年,是天津在迈向“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征途上的突破之年。集大型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为一体的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364.08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的比重为47.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3%。实现财政收入481.1亿元,增长26.7%,固定资产投资1152.64亿元,增长33.4%。完成工业总产值6282.83亿元,增长20.8%,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45.27亿美元,增长8.4%,实际利用外资39.24亿美元,增长17.3%。

国际港口城市体现在天津港的发展和辐射上。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作为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和综合性国际大港,天津港货物吞吐量2007年已达到3.09亿吨,增长20.1%,集装箱吞吐量710.2万标箱,增长19.4%,目前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六位。滨海新区目前正进一步提高天津港的实力,将其打造成全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并且正在与整个环渤海地区所有港口携起手来,在东北亚地区与日韩等国展开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资源配置。

“北方大通关”则昭示着天津滨海新区向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迈进。2007年7月19日,天津、北京、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新疆、宁夏、甘肃、四川、青海、内蒙古等12省、市、自治区政府共同签署的《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和《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旨在北方地区各物流中心城市和过境运输边境口岸建设内陆无水港。12省、市、自治区政府协商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尝试天津口岸、边境口岸与各省、市、自治区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互认便捷通关企业名录,使北方地区各相关企业在天津口岸、边境口岸便捷通关,这将消除长期存在的企业地域壁垒,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北方经济中心体现在滨海新区几个功能区的推进上。

按自由贸易区模式建设的东疆保税港2007年12月中旬实现首期4平方公里的封关运作。天津东疆港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港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为浅海滩涂人工造陆形成的三面环海半岛式港区。东疆保税港区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享受国家赋予保税枢纽港及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集港口、出口加工、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功能于一体,并有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作支持,将成为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区。

2007年,滨海新区作为基金集散地功能日益明显。6月,私募股权基金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召开,第一次大规模地把国外的中小私募基金引进中国。天津市提出,要使“融洽会”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区域经济和东北亚区域发展,创造一个国际化、专业化的资本融资环境。2007年9月16日,国内首家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在天津宣告成立,天津将逐步成为我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和交易中心。

在“金融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截至2007年9月,来滨海新区布局的金融机构数量已超过400家。这其中包括:光大银行、渤海银行、新韩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东京三菱日联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等国内外银行在滨海新区增设营业网点;“中、农、工、建”四大行将总行的综合经营业务部设置在滨海新区;以及国内最大的飞机、船舶融资银行——工行金融租赁公司则把注册地设在滨海新区。

中新生态城这座规划中的“未来之城”则成就了滨海新区北方生态城市的梦想。2007年11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第二个合作项目“生态城”,落户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占汉沽区南部20平方公里,塘沽区北部10平方公里,将建设集居住、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现代城镇。

滨海新区认真打造产品链接紧密、资源闭合流动、能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工业网络,坚决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进入,新区每年用于环保的资金占GDP的2%以上。目前滨海新区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0.23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8.21立方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

滨海新区的目标是,到2010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800亿元。届时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在内的滨海新区核心区将率先建成生态城区,并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良、资源聚集、研发转化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型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自觉 坚定 大胆

大发展昭示思想大解放

与当年的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不同,滨海新区在2006年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之前,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建设,拥有了较高的起点。但滨海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如此快速,成效如此显著,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对新区的开发建设高标准、大眼光、长打算,以世界眼光来决策,以一流标准来要求,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来推进,这是一个地方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发展优势。深圳作为珠三角的经济引擎,其发展模式体现一个“特”字,特区、特殊政策,特事特办;浦东作为长三角的经济引擎,其发展模式可用一个“聚”字概括,就是聚合了两个省一个直辖市和15个城市。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的经济引擎,其发展模式注重一个“新”字,用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推进新区的开发建设,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滨海新区跨越式发展,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发展。滨海新区的显著特点,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革和完善新区管理体制,正确处理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关系,特别是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强化统一领导、理顺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为滨海新区实现新腾飞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统筹产业布局,形成聚集效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及其配套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的高密度集聚。集聚生存是企业之间基于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以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增强彼此的市场竞争地位而形成的一种事实上的相互依赖、互为客户或以联盟为基础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一个区域的发展决定于产业的发展,决定于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水平。滨海新区统筹产业布局,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使产业链不断延伸,既增强了经济总量,又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五、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新区的全面发展。滨海新区密切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已经建成,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空客A320大飞机项目、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塘第二条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功能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港口,以大港口大物流促进大发展。滨海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港口,发展内陆“无水港”,建成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的目标和要求,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港口群。目前,滨海新区拥有中国北方最大、世界吞吐量第六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的服务和辐射范围达14个省区,总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港口的大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依托港口的各种产业的较快发展,从而实现了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

七、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以开放合作促进大发展。滨海新区充分发挥门户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下工夫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注重引进更多的国内外大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注重引进规模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影响长远的关键项目。加快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积极推进保税物流园区与港区联动发展。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创造诚信法制的市场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使滨海新区成为国内外客商云集的投资热土,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国际物流的集散区、服务外包的承接区,成为环渤海区域和北方各省、市、自治区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八、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滨海新区保税区依托海空两港的功能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目前正在全力建设10个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以拉动整个区域的贸易增长,推动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天津滨海新区高度聚集。目前,保税区内已经有7家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相继投入运营,分别为棉花、食糖、有色金属、橡胶、煤炭、汽车、国际化工品的专业化市场。北方国际化工产品市场拥有可出租经营用地5600多平方米,含室内仓库2000平方米,可容纳50余家化工企业进场经营。依托保税区全面、强大的物流服务体系,该市场融化工品交易、加工、结算、融资、仓储、交割、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化工物流企业搭建起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是目前北方地区唯一一家专业服务于化工企业的综合性市场。此外,保税区还在加紧建设其他3家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从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化市场交易体系。

九、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口主要聚居地,集中体现了地区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龙头地位,据统计,全国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根据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城市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未来5至10年是我国城市由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变、由一般性向特殊性转变、由战术性向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事关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滨海新区从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蓝图,从中长期发展战略高度确立城市核心战略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态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重点,全面规划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构筑现代化城市基础框架,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和依托。

十、致力金融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强大动力。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是以深化行政管理、金融、土地、科技、企业、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的;新区抓住金融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建设我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探索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完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开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昭示我们,要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区情,探寻发展规律,找出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大胆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胆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

吸引 容纳 创新

北部湾经济区立足新起点

对于刚刚获得国家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广西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动广西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尽快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平台,建设一个能够吸引、承接、容纳各种先进经济要素、经济实体,并使之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综合环境和体制机制。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不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矛盾新困难不断显现,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没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气概,就会贻误发展的大好机遇。要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用新观念新方法研究新情况,用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谋划新思维促进新发展。

学习借鉴滨海新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胆略和做法。要积极探索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活力,把国家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的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合作、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产业布局,吸引产业集聚。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产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也在部分产业方面实现了集聚。我们要认真总结产业集聚规律,探索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聚模式,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已初步形成粮油加工、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现代物流等具有临港特点的产业;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依托港口大发展的强势,充分发挥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的作用,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大化工、大钢铁、大粮油、大物流”等临港产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化工、冶金、粮油、物流产业群。

大力建设现代化大港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已开工的深水码头、航道建设,重点建设沿海的一批深水泊位工程,积极筹划一批新的港口项目。加快沿海高速公路网、沿海大能力铁路通道、重点机场扩能改造等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重大产业基地、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水资源保护开发、沿海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完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增强经济综合功能和服务作用,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要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要顺应这种潮流,全方位扩大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着力在掌握对外开放本领、用好对外开放政策、营造对外开放环境上查找差距,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广西对外开放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克服自满保守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有的人开始沾沾自喜。要清醒地看到,我区仍然是一个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后发展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繁重。要正确分析区情,抓住主要矛盾,寻找发展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克服片面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和解放阻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主要矛盾,彻底破除只求快不求好、片面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统一思路、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取得实际效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大力营造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滨海新区的发展再一次说明,凡是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先行一步、深入一步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越快。我们从事的是全新的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要进一步创新政策、完善政策,用好用足中央的政策,形成全民干事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凡是有利于广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的,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富裕的,有利于广西环境越来越好、生态越来越美的,有利于广西发展越来越和谐、社会越来越文明的,都应该大胆去闯去试。

事业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广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我区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