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的山村格外清新。记者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坳镇安坡村,580多亩牧草种植地里草儿青青,牛声“哞哞”,清澈的山泉水顺着长长的水管哗哗地流进养殖园区。利用闲置养鸡场改建的占地5亩多的肉牛养殖场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安坡村驻村党支部书记宋剑强告诉记者,按照肉牛养殖基地现有存栏的肉牛测算,今年安坡村集体经济依靠肉牛养殖一项就可增收50万元。

这是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个个山村建立 “肉牛生态养殖基地”取得成功的生动缩影。

根据县情,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抓住省、市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高标准谋划、全方位推进,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走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之路,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做优品质,鼓“牛气”、使“牛劲”、干“牛事”,肉牛产业发展迎来又一春,吹响全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号角,绘就了一幅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小牛场抱团形成大产业

土地坳镇安坡村养牛场通过与联动公司、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购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共享资源,做到优势互补,目前养牛同盟养殖肉牛1000余头。

与安坡村邻近的五七村专业合作社把闲置养鸡场改造成青贮饲草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生产不但可以吸纳群众务工,还可解决群众种植牧草增收的问题。五七村党支部书记崔波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一头牛平均每年要消耗9吨饲草,新建这个饲草加工厂每年能生产2500吨饲草,年产值125万元,500亩牧草基地生产的饲草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地处武陵山脉深山区的土地坳镇依托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通过抱团发展、构建产业上下游等方式开展“产业联动”,该镇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建、集体共赢。通过扎实推动,形成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促进了全镇的肉牛养殖蓬勃发展。目前全镇肉牛养殖达到2000多头,牧草基地1000多亩。

有了财政资金支持和对肉牛养殖的激励鼓励机制、e牛贷金融政策支撑,土地坳镇群众养殖肉牛积极性高涨,主动种植牧草,积极申办肉牛养殖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群众得到增收的实惠。

土地坳镇党委书记崔剑、镇长张珍权告诉记者:有了县里169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和对肉牛养殖的激励鼓励机制、e牛贷金融政策支撑,群众养殖肉牛积极性高涨,主动种植牧草,积极申办肉牛养殖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群众得到增收的实惠。

截至目前,全县有肉牛养殖企业13家,合作社104家,家庭农场323家。有牧草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牧草2.85万吨。有牛羊肉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销售牛羊肉产品143吨。2022年存栏肉牛11.26万头,出栏肉牛3.7万头,牛肉产量4683吨。

2022年实施肉牛产业项目13个,项目资金共4366万元,已完成建设12个,谯家镇猫阡村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投资1515万元,正在紧张建设中。2023年已立项批复牛羊养殖项目13个,资金3370万元;立项批复牧草种植与加工项目3个,资金660万元。计划第二批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协作资金不低于1亿元用于肉牛产业。

养牛“门外汉”变身“牛事通”

天刚蒙蒙亮,中界镇石柱村王月海、黄翠娥“夫妻档”养殖场内,他们已开始忙碌起来,清理牛粪、拌饲料、盛水、铡草喂牛……

“只要认真饲养,一头肉牛最少都能卖1.6万元,养牛辛苦自然不用说,要养好牛你得懂饲养、防疫和销售。”正在给30多头牛儿喂草的王月海、黄翠娥夫妻俩说起养牛的经验一脸兴奋。

王月海、黄翠娥夫妻俩“转行”养殖肉牛已有3年了,从“门外汉”远赴桂林学习养殖肉牛技术创办自己的养殖场养牛、种草,到如今的养殖肉牛活儿样样都难不倒的“牛事通”土专家,每年都有可观的收益,养殖肉牛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养殖场内,30多头西门达尔牛嚼着混合饲草,牛儿健硕的身躯昭示着王月海、黄翠娥一家人的希望。“现在县里、镇上对发展肉牛养殖的鼓励政策越来越好,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把养殖场经营好,收入才能更多,以后日子才会越来越好!”黄翠娥高兴地说。

目前,王月海、黄翠娥一家种植了30多亩甜高粱、甜象草、红象草、和麦草等,还计划租地扩大种植牧草。

“沿河生态良好,山地草甸资源丰富,地方气候、自然条件适宜生态畜牧养殖,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肉牛销售市场前景不错,广大农村群众传统养殖肉牛有技术优势,发展畜牧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定能使广大农村群众致富增收。”丰富的资源优势、丰厚的基础底蕴,为沿河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谈起肉牛养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天友如数家珍。

为迅速搭建起20万头肉牛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富民与兴业齐头并进、相互促动的良好格局。2022年以来,沿河结合实际,坚持以高位“推动”,先行规划引领脚步;坚持政企“联动”,着力夯实产业根基;坚持金融“贷动”,叠加释放兜底保障;坚持良种“驱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链“拉动”,做好产业增值文章的“五动并举”措施为抓手,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向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品牌经营等全链条方向发展,走上了因地制宜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鼓足“牛劲”壮大产业“干牛事”

走进谯家镇鑫悦家庭农场,农场主田龙正忙着为畜舍做清洁,打扫好卫生,接着到山上查看牛羊放养情况。看着精心饲养的几十头大小不一的黄牛在山上悠闲地吃草,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时传来的“哞哞”“咩咩”的叫声,让山间充满生机,田龙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48岁的田龙是谯家镇高原社区的搬迁户,2019年,在外务工20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最初依托“一县一业”白山羊产业扶贫项目开始养羊,第二年他开始养黄牛并自建牛舍,以基础母牛繁育和肉牛饲养的方式进行发展。同时,为了让牛羊品质更高、养殖更生态,他还流转了土地种植高粱、玉米和麦草,进行种养循环,而今家庭农场风生水起。

“从2020年开始养牛,卖了10多头黄牛,收入13万余元,现在存栏38头牛、羊160余只,对于养殖我很有信心,我相信自己的家庭农场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田龙说。

从一开始的1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8头牛,田龙凭借“庄户人”身上的“牛劲儿”,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用心管理,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搞养殖已经成了田龙的“专业技能”,家庭收入也逐年递增,还在今年注册建立家庭农场,以新的模式发展。

在谯家镇,田龙只是众多养殖户的缩影。近几年得益于养殖好政策,虽然成本较高,但风险小,收益稳定,前景广阔,当地群众对肉牛养殖信心十足,纷纷申办家庭农场。截至目前,谯家镇共有96个家庭农场,其中65个是今年申请注册的,全镇有1个市级家庭农场示范户、4个县级家庭农场示范户。家庭式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已成为谯家镇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2023年,沿河围绕种牛繁育、肉牛育肥、牧草种植、饲料加工、活牛交易、屠宰分割、冷链配送等肉牛全产业链,投入财政资金1.4亿元以上,撬动社会资金1亿元以上,金融资金3.5亿元以上。力争全县高产牧草种植基地10个,面积5000亩以上,总面积2.5万亩,提供优质青饲料18万吨以上。创建1个肉牛养殖强镇和1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引进牛羊优强企业1家,新增2个牛羊扩繁场,10个牛羊规模养殖场,培育牛羊适度家庭牧场80个。全县牛存栏13万头,新增存栏1.74万头,同比增长15.4%,出栏肉牛5万头,新增出栏1.3万头,同比增长35.2%;实现牛肉产量6330吨。

谱写“牛”文章,发展“牛”产业。该县响亮提出,要紧紧围绕“政府拉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产业联动”的基本思路,坚持多措并举,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力争到今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3万头,到2025年底,达到20万头以上。

在这个牛气冲天的目标背后,与近年来该县一个个山村建立的“肉牛生态养殖基地”取得的成功实践密切相关。如今,这里已建成一个个生态养殖区,肉牛养殖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在“企业抓两端、农户做中间、政府强保障”的发展思路引领下,这里还搭建了由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同参与的“六方联动”机制,汇集了采销、资金、牛只、技术与保障的流转通道,为肉牛规模化养殖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保障。为农户考虑了从前端采购到中端饲养,再到末端销售这个全链条的帮助和支持,为农户养殖解决后顾之忧。

“牛”劲十足产业兴,“畜”势腾飞正当时。如今,在沿河,千山万岭间牧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群的悠扬牧歌画卷随处可见。依托黄牛资源优势,在养殖模式、产业布局以及市场领域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沿河正在走出一条牛气冲天的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记者手记:

千百年来,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沿河乌江两岸当地农村一直有着养牛的悠久传统。为了推进牛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沿河立足于牛产业基础条件,狠抓良种繁育、主体培育等,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良种肉牛繁育和育肥基地建设力度,实现增绿、增效、增收目标。

沿河坚持走“定规划、建基地、引龙头、带农户”的发展路子,牢牢牵住“牛鼻子”,实现多方联动发展、共享共赢。该县锚定新定位,把肉牛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新机遇,下好先手棋,进一步完善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加速推进肉牛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牛经济,带动村民发牛财。近年来,沿河加强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强化畜牧科技支撑。结合地域实际和生态资源优势,沿河不断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集群化、集群生产标准化进程,全县肉牛产业“牛”势崛起。坚持责任导向,成立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定期督查,实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

沿河大力推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相继引入、培育了一批肉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 +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壮大肉牛产业。通过科学研判,沿河县委、县政府坚定明确地提出以“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为核心,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作为带动全县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突出示范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延伸产业链不断培育肉牛发展新动能,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观察发现,沿河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牛产业。当地农村养牛的传统悠久,群众有养牛的实践经验。肉牛产业正在成为广大山区农村拥有稳定可靠的富民支柱性产业,“牛经济”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牛动力”!

(文叶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