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展开与折叠(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的特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

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前置探究;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随堂检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前置探究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应了解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下面是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的一个平面图形。

(1)你还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2)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

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纸盒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案例_电教优质课作品特色亮点

正方体展开图“口诀”

中间四个面,上下各一面 ; 中间三个面,一二隔河见

中间两个面,楼梯天天见 ; 中间没有面,三三连一线

目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仔细观察这十一种展开图的特点, 能够快记忆正方体的展开图。

效果: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热烈,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第三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

1、下面的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电教优质课作品特色亮点_电教优质课案例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

2、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想一想、再试一试,面A、面B、面C的对面分别是哪个面?

电教优质课案例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作品特色亮点

3、下列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盒子.折好以后,与 1 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什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案例_电教优质课作品特色亮点

4、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图中已标出三个面在正方体中的位置,E表示前面,F表示后面,D表示上面,你能判断另外三个面A、B、C在正方体中的位置吗?

目的:(1)在学生掌握正方体十一中展开图的基础上,应用正方体展开图特点,能够快速识别正方体的展开图。

(2)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想象正方体特点,找出相邻两个面的特点。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效果:(1)学生在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能够快速辨别正方体的展开图。

(2) 空间想象力不太好的同学反应较慢。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

2、对于展开图,我还想知道……

第五环节:随堂检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1.3第1、2、3、4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剪正方体纸盒,找出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学生积极准备,认真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找出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通过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发现其规律,学生能够迅速记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特点并作出正确判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