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彪展示成捆的带卵枝条
“油炸知了猴”因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成了不少市民的餐桌美味。不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民逐年大肆捕捉的原因,野生知了猴的数量越来越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人工养殖知了猴便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多。
7月17日,记者通过多方联系,前往山东省阳信县高鸣林下种养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社长张树彪经过13年的数据收集和研究,终于成就了夜产两万余只知了猴的景象。
偷偷研究知了猴习性,别人问起来就说给树打药
上午10时,记者在一片树林旁找到了一块写有“高鸣金蝉”的牌子。
这片树林的主人叫张树彪,52岁,是地地道道的阳信本地人。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张树彪向记者徐徐道来。
“随着村镇的建设及农药的使用,知了猴逐渐变少,但是当时还有收购的,每只能卖到6分钱。”当时张树彪想,“既然知了猴能卖钱,何不人工养殖?”2003年,从粮所下岗的张树彪暗自下定决心养殖知了猴。
他把想法和父母、妻子一说,遭到了强烈反对,“特别是我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张树彪说,家里人一致认为知了猴就是地里生地里长,哪有人工养殖的,“家人都说我是异想天开。”
“那个时候网络没现在这么发达,我也不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只能自己钻研,结果好几年都没有成果。”
张树彪并没有放弃,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书籍,研究知了猴的生长过程。张树彪回忆说,他在树林间研究知了猴习性时,同村的人看到,问他在做什么时,“我就说在给树打药,我从不说在研究知了猴的习性。”
经过他近六年的实践,发现从卵变成金蝉需要三年多的时间,他根据金蝉的生活习性琢磨出一套养殖技术。据张树彪介绍,他在2012年加大投资,扩大到50亩地的投放,开始大面积养殖金蝉。
“2014年,由于投资太大,没钱给车加油,出门都是步行,没办法,脑海中就想着古代人是怎么出行的了,我也行。”张树彪坚定地说,在2014年的中秋夜晚,他写下了“穷困撩不到、泪如雨下大、弃车徒步走、宝马跟后头”,来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