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新形势下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要路径。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近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从各地上报的30个典型案例中评选出全省第一批8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潼关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蒲城县矿山生态修复、合阳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3个项目成功入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自然资源系统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大力推动黄河沿岸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试点工程,秦岭、桥山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等一大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形成了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此次我市入选全省第一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3个典型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生动记录了渭南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精彩故事,为高质量推进全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潼关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
强化部门协同 统筹要素治理
崩塌治理后面貌
耕地修复后面貌
一、基本情况
潼关县地处黄河中游大拐弯处,沿岸植被稀疏且林分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渍化、地质灾害频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等生态问题突出。2020年-2022年,根据省市安排,潼关县实施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总投资2611.48万元,保护修复面积3553.13亩。先后开展农田综合整治、生态廊道建设修复、地质灾害点治理、农村排水管网建设和黄土台塬绿化提升等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是协同发力、综合治理。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潼关县打破原来“碎片化”的治理格局,统一规划部署,自然资源部门协同财政、水利、农业和林业等部门,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编制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综合治理。
二是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针对区域内水土流失、防护林退化、土地功能退化、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破什么修什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恢复、生态廊道建设修复、低效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农田功能提升和生态文明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有效解决区域内各个要素生态问题。
三、主要成效
一是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田生态功能提升面积878亩,黄河南岸直观裸露面水土流失防治工程463.14亩,生态廊道修复工程710.49亩,黄土台塬林地提质增效面积1501.5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处,降低群众受灾风险。项目实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入黄泥沙量,逐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是生态惠民成效初显。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有效防止土地积水盐渍化,提高土地收入;改善林分质量,防护林提升2675.13亩;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旅游+乡村振兴”模式,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种养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265.46万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四、典型经验
潼关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部门协同,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筹各要素治理,解决突出生态问题,持续改善黄河中游大拐弯生态质量,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全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供实践经验。
蒲城县矿山生态修复
坚持政府主导“旱腰带”变“绿腰带”
蒲城县罕井镇一采石点治理前后面貌(对比图)
一、基本情况
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桥山保护区位于蒲城县主城区北部,地处渭北“旱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区域,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水泥厂、采石场等开采,造成植被损毁,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蒲城县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桥山生态修复作为全县头等大事,举全县之力,整合资金9.3亿元实施桥山区域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是高位推动、精心部署。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的桥山生态环保委员会,按照生态环保红线划定桥山保护区369.274平方公里,编制《蒲城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规划》和《一矿一策》建设方案,规划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70处矿山、5472.75亩治理任务。目前,已累计投资9.3亿元,修复面积4200亩,栽植火炬、刺槐、臭椿等树种63万余株,修复面积占关停矿山总面积70%以上。
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于存在矿山地质安全隐患的陡坡,采用机械削坡减载的方法,将陡坡修整成台阶状,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在陡坡面实施“鱼鳞坑”植树种草等技术,成功治理了矿山地质环境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在矿区台面、坡面栽植抗旱宜长的侧柏、刺槐、白皮松等乔木树种,台缘、坡脚种植常青藤、爬山虎等藤蔓类植物,形成一个整体绿色屏障对原山体立面进行遮挡,极大程度降低了采面对周边环境的视觉影响。
三是打破常规、市场化运作。率先开展“科学合理利用废弃土石料回补矿山生态修复资金”实践,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石料依法公开拍卖,收益全部用于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解决了渭北地区露天矿山高陡岩面治理资金短缺问题,为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探出了新路子。
三、主要成效
围绕关中“北山”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以“四陵四山”为主体的岩质山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和“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在岩质山体立体造林2万亩,苗木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唐桥陵、唐泰陵、唐景陵山体绿化全覆盖,今年已实施唐光陵山体绿化,填补了渭南市山地造林的空白。累计完成恢复矿山治理点位40处,恢复治理面积4200亩,新增林地181.65亩。2020年该县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城市。如今,桥山南麓蒲城段区域已是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听山风吹过,看绿树摇曳,曾经千疮百孔尘土飞扬的山头变了模样,树绿了、山青了、环境更美了,矿山复绿的新颜正慢慢绽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四、典型经验
近年来,蒲城县将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治理与修复双管齐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尝试市场化推动矿山生态修复,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恢复治理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合阳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俯瞰修复治理后的黄河西岸
黄河西岸绿色长廊已见雏形
一、基本情况
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北部的黄河西岸,沿线露天沙石矿山开采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造成植被破坏,生态严重退化,安全隐患突出。近年来,合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位于黄土峰林景区内,紧邻国家4A级洽川风景区,距沿黄观光路1.1公里,总投资3674万元,修复废弃采砂(石)场共计11处,面积222.45公顷,在修复后的土地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出“生态修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边坡整治、场地平整、覆土复绿等工程措施,采用三维植被网、三维立体网、土工格栅、液压客土喷播等技术工艺固沙复绿,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和矿区土地利用的效果。完成土地平整及改良253亩,修建道路14公里,清理危岩体41007立方米,修整边坡92627平方米,修建截排水渠3430米,建设灌溉井两口。
二是创新修复模式,培育经济新路径。按照“矿山生态修复+”的模式,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在修复后的土地上,建成8个羊肚菌温室、5个阳光玫瑰葡萄温室和1个樱桃温室,以此为依托创新经济路径,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推进黄河西岸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生态效益:通过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率达到58.6%,水土流失同比减少76.6%,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3万吨。栽植紫穗槐、爬山虎、刺槐、油松、旱柳等40余万株,与合阳县黄河西岸已实施的造林项目连成一片,与黄土峰林保护区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形成黄河西岸约10公里的生态绿色长廊。
(二)经济效益:通过修复复垦土地319亩,建成现代化农业种植大棚,年平均直接收益约为12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农户平均增收1.8万元。昔日伤痕累累、荒凉破败的采砂废弃地变成了“山美、景靓、田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三)社会效益:以示范园为依托,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共同发展设施食用菌、果蔬等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周边洽川景区联动发展田园生态旅游产业和生态修复科研培训科普基地。通过修复,黄河西岸环境变美,产业更优,群众安居乐业。
四、典型经验
合阳县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坚持保护为先、绿色为本、产业为根,统筹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水土保持,提高生物多样性。以“生态修复与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不断应用新技术,有效破解沙质坡面复绿难题。大力推进工程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家园化,将废弃工矿用地整治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效农业区,逐步发展智慧大棚和生态采摘旅游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开创了生态修复3.0模式。
你可能错过这些
编辑丨张 姣
审核丨史王萍
签发丨董献军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