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的人工繁殖与人工养殖技术 张睿 动科 0812 2008230037 摘要: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绸科鱼类。 1988年引人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 年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望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 人工繁育 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 亲鱼可人工繁殖的或捕自自然海区。雌鱼选择体重 0. 51kg ,腹部膨大而柔软者;雄鱼选择体重 1. 5kg 以上 ,轻压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亲鱼按 1∶11∶3 的比例搭配。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的雄性亲鱼不足 ,可考虑外源性激素 17α - 甲基睾酮诱导雌雄同体的石斑鱼 ,可提早 34 龄使雌鱼转变为有生殖功能的雄性亲鱼 ,而且 17α - 甲基睾酮不仅可以抑制卵黄生成 ,而且还可影响卵原细胞增殖和分化。对 24 龄鱼投喂 50d 药饵 ,每次剂量约 5mg/ kg 体重(累积量 241. 3mg/ kg 体重) ,可使性转变的雄性亲鱼流精率达 93. 5 % ,授精率达 81. 1 % ,胚胎发育正常。
在亲鱼培育中 ,应提供营养丰富的优质饵料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饵料以新鲜优质小杂鱼为主 ,辅以配合饵料制成的湿性团状饵料 ,并添加 1 %2 %的鱼用多种维生素等营养剂 ,日投饵两次 ,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 3 %6 % ,并根据摄食情况随时调整饵料品种和投饵量;亲鱼培育池应有遮光设施以保持安静的环境 ,使亲鱼免受惊吓;控制水温在 25 ℃左右 ,盐度在 30 ‰左右 ,酸碱度在 7. 88. 2 之间 ,溶解氧在 5mg/ L 以上 ,日换水量为 100 % ,并清底吸污 ,除去残饵 ,保持水质清新 ,使亲鱼食欲旺盛 ,摄食活跃。 催产与受精卵孵化 当雌鱼腹部明显膨大柔软 ,经镜检 ,卵粒分离饱满呈黄色 ,卵径在 0. 30. 5mm 之间 ,细胞核向动物极偏移 ,雄鱼婚姻色明显 ,轻压腹部有少许精液流出时 ,亲鱼已达到人工催产的要求。催产剂有鲤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 LRH- A + PG 的混合物等 4 种。雌鱼用 PG1012mg/ kg 体重或 LRH - A60μ g/ kg。以上剂量一般分两次胸腔注射 ,第一次注射量占总量的 2/ 3 ,两次间的间隔时间在水温 2526 ℃时为 24h 左右。
雄性亲鱼注射剂量是雌鱼的一半 ,均在雌鱼第二次注射的同时进行。注射用水为 0. 6 %氯化钠溶液 ,将催产剂溶解或制成悬浊液 ,注射液量为每尾亲鱼一次注射 12mL 为度。 催产后约经 3035h ,雄鱼追逐雌鱼 ,开始产卵受精 ,青石斑鱼为多次产卵型 ,受精卵为浮性卵 ,圆形透明 ,具油球一个 ,产卵行为一般在夜晚 18 时至次日清晨 2 时进行。产卵结束后 ,用 60100 目制成的筛绢网捞取受精卵 ,经选优计数后孵化。 一般在小型水泥池、黑色玻璃缸桶内进行孵化 ,若在面积较大的仔稚鱼培育池中直接孵化 ,最好在培育池中吊挂用 80 目筛绢制成的漏斗型网箱 ,微充气黑暗孵化 ,孵化密度在 8 万12 万/m3,控制水温为 25 ℃,盐度 30 ‰,并吸去底部坏卵。在 2425 ℃水温下 ,经 2530h 孵化出膜 ,初孵仔鱼全长 1. 2mm ,移入仔稚鱼培育池进行培育。 仔稚鱼培育 饵料投喂 青石斑鱼的饵料系列为牡蛎等贝类受精卵或担轮幼虫、轮虫、卤虫幼体、桡足类、鱼糜、鱼虾和人工配合饵料等 饵料的投喂量 ,一般控制牡蛎等贝类受精卵或担轮幼虫 010 个/ mL ,轮虫 510 个/ mL ,卤虫幼体 23 个/ mL ,桡足类 0. 52 个/ mL ,鱼糜、鱼虾和人工配合饵料 2025g/ 106 尾 ,同时根据仔、稚鱼的摄食情况随时调整投喂次数和投饵量 ,经常检查水体中的饵料密度和稚鱼的肠胃饱满度。 同时 ,为加强饵料营养 ,投喂的轮虫 ,须经高浓度藻类强化 12h 以上 ,卤虫幼体用 50 - DE 强化剂强化 6h 以上 ,以增加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满足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水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