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余公顷荒地到300多公顷宝地,从20余人发家到300余人致富,何石玲带领乡亲重塑“韭黄之乡”,改变长沙冬季无本土韭黄的市场格局

一株韭黄背后的共富梦

何石玲抱着刚从地里割下来的新鲜韭黄。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曼 摄

何石玲抱着刚从地里割下来的新鲜韭黄。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曼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洪虹 实习生 徐璟萱 通讯员 王淑捷

“割一茬韭菜,盖上水泥筒,就能变成韭黄,虽是‘同根生’,口感、价格却大不一样!”近日,烈日当头,蹲在田间的何石玲弯着腰,揭开水泥筒盖查看韭黄的长势。不到10分钟,她的白色T恤已湿透,汗珠从她眉间滚落。

几百米外的雨泉合作社生产基地,“岳麓韭皇”的商标在阳光下闪耀。清早,收割的韭黄经过检测,准备装车;下午,它们被送往长沙多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晚上,它们成为长沙人餐桌上的美味菜肴。

41岁的何石玲是岳麓区雨敞坪镇泉水湖村人。6年前,她相中老家10多公顷荒地,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建起了长沙目前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在她的带动下,雨敞坪的村民种上了韭黄、紫薇、有机稻等高效益作物,近300名村民因此致富。“韭黄之乡”的名号不仅重回岳麓区,也改变了长沙冬季无本土韭黄的市场格局。

初心

弃商务农,盘活荒地重塑“韭黄之乡”

“我10多年前就出去做生意,开过药店,贩过饲料,卖过电器。”记者眼前的何石玲面容清秀、身材娇小,不像庄稼人。

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怎么想着回老家种地了?原来,2012年何石玲回雨敞坪探亲,发现老屋周边农田抛荒严重。“种水稻效益不高,闲赋在家的老人、妇女都不愿意种。地荒了,多可惜,大家不种我来种!”何石玲说。

种什么呢?何石玲想到了韭黄。曾经,岳麓区的天顶、靳江河片区大规模种植韭黄,“韭黄之乡”名声在外。如今,只剩下零星散户还在坚守。一番调查后,何石玲发现长沙人吃的韭黄基本来自广西、云南等地,价格高,销量大,若在雨敞坪发动农户种上韭黄,效益肯定比种水稻高!

2012年6月,何石玲辗转广西、云南、四川等韭黄种植大省(区),考察市场,学习技术。2013年,她投入近160万元,流转10多公顷土地,请来了靳江河附近种植韭黄的老技术员张寿全,将来自四川郫县的第一批韭黄种子撒入田间。

因第一年为培育期,韭菜苗培育成韭黄需要半年以上时间,10多公顷土地几乎没带来销售额——种植韭黄需要耐心,更需要信心。

信心何来?“我们要打造万亩韭黄种植基地,重塑‘韭黄之乡’,何石玲就是带头人!”雨敞坪镇党委、政府给予何石玲政策倾斜,帮她成立了湘润农业公司和雨泉农业生产基地,2015年还帮她申报了“岳麓韭皇”商标。

摸索

黑科技让“韭青”变韭黄

“青不青,黄不黄,你看人家广西的韭黄,再看你的韭黄,没点看相呢!”2014年,何石玲抱着第一批产出的韭黄跑到红星大市场就吃了“闭门羹”。

韭黄品质好,覆盖技术是关键。“老法子是盖稻草,140余亩韭黄地,要配上几十亩水稻田来保证稻草的供应,稻草还不能用机器收割,得人工,以保证稻草的长度。”何石玲意识到,稻草的遮光性有限,韭黄长成了“韭青”。2015年,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到何石玲的韭黄种植基地,突发奇想:遮阴网覆盖法可以一试。

何石玲采用专家的遮阴网覆盖法种了一季韭黄,发现遮光还是不够。看着辣椒地上覆盖的黑色地膜,何石玲有了灵感。她迅速订制了一批加厚黑色地膜进行试验,将双层地膜与遮光网结合覆盖。终于,理想中的韭黄出品了!当何石玲捧着新产品出现在红星大市场,曾拒绝她的老板不敢相信:“这么好的品质,本地不可能有啊,你是从广西进的货吧?”老板当下决定成为何石玲的销售商。

韭黄品质提升后,需求量快速增长,问题又来了:长沙冬季湿冷,无法保障韭黄生长,怎么办?经过反复试验,何石玲改进双层黑膜,一面反光,一面哑光。夏天温度较高,哑光面朝上;冬季温度低,反光面朝上,通过吸收阳光增温。这样一来,长沙冬天也有了本地韭黄!

共富

垫种子转土地,多产齐放振兴乡村

“跟着何石玲,我们大胆做事、放心赚钱!”村民李新道出了雨敞坪500多农户的心声。可最初,农户都不愿与何石玲合作,“一亩地至少要投入一万元,短期看不到收益还有风险,亏了怎么办? ”

何石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帮农户翻地整土,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还垫了约5万元种子费,并承诺:亏了,种子钱一分不要。

雨泉合作社成立第二年,被“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所吸引,180多农户主动找上门来,何石玲流转了近26公顷土地。目前,她流转的土地增至333公顷,近30户种植大户加入雨泉合作社,韭黄种植基地带动周边近300户农户就业、创业。

不仅是本地人,靳江河附近的农户也于今年加入雨泉合作社—— 曾经的“韭黄之乡”在雨敞坪重塑。

“我是农民出身,发家了还是农民,当然要带大家一起致富!”2016年,何石玲当选为岳麓区人大代表。

如今,除了韭黄,雨泉合作社还种植了草皮、荷花、有机稻、紫叶紫薇等作物,新增了龙虾养殖基地。前不久,120余人的亲子团队来雨敞坪进行暑期实践,让何石玲尝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甜头。她说,等岳宁大道通车,河西人到雨敞坪只要10多分钟车程,多产融合之下的乡村振兴就在眼前。

记者手记

乡村兴还需赤子心

曾经“乡望城”,如今“城望乡”。在长沙,越来越多的原生农民回流田间地头。这背后,是对土地重拾的尊重与依赖,是对自然原生的敬畏与向往,也是长沙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如何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把产业振兴起来?何石玲所在的雨敞坪找到了一条符合原生态农业乡镇的路子:基于农业,搭建党建联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盘活荒地,激活人心,搅活产业。

广袤的农村,需要何石玲这样保有初心的新农民。她的初心很简单:家乡的地荒了,她着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一株韭黄,带富一方农民、带强一地产业,靠智慧、靠汗水,更靠一颗赤子之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