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家乡变化太大了!”不久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记者随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回到他的家乡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采访当地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路上,离别家乡多年的王树理不停地发出赞叹:“路多宽呀!麦子长得多好呀!家乡太美啦!”
从“穷地界”到蔬果飘香“富裕村”
4月中旬,正是鲁北平原小麦拔节的时期。行走在商河县境内,满眼望去,都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早些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称这个季节‘小麦没老鸹(指乌鸦在小麦地里已看不到)’,看现在这麦子长的,就算有只羊在地里,都看不到啦。”王树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商河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以前被称作是“锅底”,土地大都是盐碱地,农作物长势不好。也因此,商河县过去一直是省级贫困县。直到近些年,才依靠盐碱地改良新技术和新模式改善了土壤和水质。“那时候,鲁北平原上小麦的当家品种叫“野鸡翎”,个头高,根系浅,穗头小,亩产100斤就是好麦子。”说起种庄稼,庄户人家出生的王树理更是头头是道,“现在不一样了,国家指导农业生产的思路对头,政策优惠,科技领军,措施得力。谁家的小麦要是单产低于千斤,都觉得脸上无光。”
除了长势良好的麦田,昔日盐碱地,还变成了蔬果飘香的“致富田”。
在距离商河县城西南方向20多公里的玉皇庙镇瓦西村,王树理告诉记者,当年,玉皇庙镇是有名的“穷地界”,现在可不一样了,早就听说,这里已成为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黑皮冬瓜种植基地。“瓦西冬瓜”品牌也成为济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瓦西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带着王树理和记者来到一望无际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边参观边介绍情况,“以前村民收入低,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得琢磨怎么给村民找挣钱的路子。”2000年,镇林果站举办“订单农业”推广会,常延富无意中看到了广东的黑皮冬瓜种植项目,觉得这就是可以让瓦西村致富的“金钥匙”。于是,他去广东取经,回来后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了6亩黑皮冬瓜,第二年就达到了亩产1.3万斤,一亩地收入就达到3500元,比种植普通粮食作物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此后,常延富开始在全村推广黑皮冬瓜种植。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种植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以发展黑皮冬瓜规模种植为突破口,瓦西村多措并举促进群众致富、村集增收,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2013年以来,瓦西村的果蔬产业越搞越红火,除了种植黑皮冬瓜,又发展出韭菜、西瓜、葡萄等多个果蔬品牌,并成立了不同的以蔬菜命名的党员小组,由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一起共谋发展、共同致富。如今,通过发展果蔬种植产业,村民的年家庭收入普遍都在1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瓦西村还连续多年举办黑皮冬瓜大赛,成为当地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盐碱地变身姹紫嫣红大花园
春季,正是百花争相斗艳的季节。在商河县的道路两旁,粉嫩的桃花、明黄的连翘、深紫的海棠将这座城市装扮得五彩缤纷。如果再仔细观察,还能看到去年商河举办第四届济南花博会时留下的推介广告牌,仿佛这里天生就是花的海洋。但王树理却说,50年前他离开故乡时,要说商河有“花”,那也只有白茫茫、咸乎乎的“碱花”。在他的记忆里,商河很难看到花团锦簇的景象。可是近几年,商河却成了风景秀丽、土壤肥美的大花园,不仅多次举办山东省、济南市的花博会,农民还依靠种花致了富。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在商河县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上万株不同品种的红掌和蝴蝶兰竞相开放,王树理和记者不由得拿出手机,拍下她们美丽的倩影。据介绍,该公司建有现代化智能温室18万平方米,年生产销售成品花卉350万株,是当前长江以北最大的红掌盆花养殖基地。
大棚里,看到繁忙的花农们正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工,进行着种苗装盆作业、盆花搬运专业、盆花分级作业、切花包装等工作,王树理便向他们询问工作情况。“以前的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在温室里和漂亮的花打交道,心情都变好了。”在得知种植基地能为当地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时,王树理颇为感慨地说。
在商河,能把花花草草当做产业的,有近百家企业。
在山东济南(商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内,一家企业正在利用这里的地热温泉优势,繁育多肉植物。在这个占地面积约400亩的地热智能连栋温室里,年繁育生产多肉植物300多个品种2亿多株,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多肉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同时,这里还是商河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商河县殷巷镇的逯家村,多年生草本植物留兰香正在成为这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2013年,逯家村成立了留兰香种植合作社,带动了周边10个村、800余户群众发展留兰香产业。”在殷巷镇,给大家介绍情况的是一位女干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起村子的情况来头头是道。当得知这位干部就是商河本地人时,王树理不禁感叹:“真没想到!还以为普通话说得好、穿着也时髦的,都是大城市济南来的呢。看来这些年家乡真是变化大,从城市风貌到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花美、村美、人更美。面对花团锦簇的故乡,王树理不无感慨:“现在的商河,土地在林茂粮丰的同时突然丰富多彩起来了。种植业五谷丰登,养殖业六畜兴旺。就连‘种花’这种老祖宗不懂、前辈人不会的行当也应运而生了。真是像梦一样啊。”
西瓜甜,日子更甜
如今的商河农民,早已不再是当年只能靠种小麦、种棉花过活的穷苦人了,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郑路镇路家村村民路来福的西瓜大棚里,绿莹莹、沉甸甸的珍珠红西瓜挂满了藤架。如果仔细观察,能发现在西瓜中间还间种了豇豆,整个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见到王树理和记者到来,路来福从大棚里摘下几个已经成熟的西瓜,请大家品尝。路来福介绍,别看这种西瓜个头不大,但是皮薄味甜,非常受欢迎。而且因为是大棚种植,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西瓜。“你们的瓜一般都卖到什么地方?”王树理问。“我们的瓜是有品牌的,已经卖到全国各地了,每年都供不应求。”说起自家西瓜的销路,路来福很是自豪。
王树理告诉记者,这些村子以前都是传统的农业村,群众收入基本上是靠种植玉米、小麦,收入少而且不稳定。现在却靠西瓜致了富,看来思路变了、产业发展了,农民的日子也就好过了。听到王树理这样说,路来福也接过话头:“可不是嘛,我家虽然也还种粮食,但主要收入还是靠种西瓜。”路来福和妻子两个人管一个大棚,忙的时候还需要雇几个人,一年下来能挣个十二三万元,这几年家里的日子就和这西瓜一样甜。
村干部也向王树理介绍,村里从2000年开始引进和种植珍珠红西瓜,2007年成立了珍珠红西瓜合作社,目前,路家及周边村珍珠红西瓜大棚已发展到400多个,总产量460多万斤,实现年产值2500多万元。
除了依托珍珠红西瓜发展农业产业,近年来,路家村还积极在“农业+旅游”上做文章。2016年,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珍珠红生态观光园,2017年2月,镇政府又投资110万元在路家村实施了珍珠红西瓜基地提升工程,将路家村打造成“美丽宜居乡村。
在村口,有工人正在整修标志牌和长廊。村干部告诉王树理,去年,郑路镇珍珠红西瓜文化旅游美食节已经成功举办到了第六届,共接待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游客15.2万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路家村珍珠红西瓜的知名度。现在正在整修的村口标志牌和鲜花长廊,就是为了今年的旅游美食节做准备。
“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回乡期间,王树理不时地哼唱起这首山东民歌。
王树理是一名作家,他的笔下,家乡是“远去的乡韵”,是记忆中的乡愁。但这次回乡走访,让他对家乡刮目相看,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对记者说,今年是共和国70华诞,他也是快70岁的老人了,他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家乡的变化,书写伟大祖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