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客在油菜花海欢乐游

桂林是一个农业大市,有农业人口399万,耕地面积496.63万亩,水田面积389.96万亩。“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施“农业稳市”发展战略,以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市、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田工程示范市、乡村旅游示范市为载体,以深入实施漓江、桂江、湘江、资江“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抓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活力不断增强。农业优势品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集聚,区域规模发展特点明显,新兴休闲农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达到543.8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约5.5%,高于广西增速。粮食生产实现了“五连增”,总产量位居广西第二,我市连续3年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称号。水果面积、单产、总产、产值、人均有果量均居广西第一,金橘、沙糖桔、罗汉果产量全国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到10365元,是2010年1.89倍,年均增长13.9%,居广西首位。

特色效益农业打开农民致富大门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我市优化农业布局,向特色产业要效益,为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

“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效益农业优势尤为凸显。”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水果、蔬菜、食用菌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市因地制宜制定了《桂林漓江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湘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桂林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桂林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桂林市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通过《规划》实施,我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优势品种集中到优势区域规模发展,打造了80万亩高山蔬菜、100万亩优质粮、200万亩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每个县基本上都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和1到2个主导产品。

水果方面,着重打造桂阳路百里金橘、湘江资江流域百里葡萄长廊、荔柳路百里果蔬3条“万元增收”示范带和桂江月柿、灌江黑李、海洋山脉优质桃等一批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带,加速形成了柑橘、葡萄、柿子等一批在广西区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业。其中柿子、金橘、砂糖橘、罗汉果产量全国第一,柑橘、葡萄、桃产量广西第一。全市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达到2275元,超过全区农民人均水果收入的3倍,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

蔬菜方面,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量产值稳步增长,成为我市三大(粮食、蔬菜、水果)农业产业及农民增收渠道之一,形成了以临桂、灵川、雁山为主的四季蔬菜基地,以龙胜、资源、永福为主的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荔浦、平乐、阳朔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桂林蔬菜总产量广西第二,是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重要生产基地,“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食用菌方面,食用菌面积、产量均居广西第一。2010年食用菌栽培面积2821万㎡,总产量23.05万吨;2015年4807.31万㎡,总产量38.87万吨,实现产值28.32亿元,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特色产业出效益的背后,是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多举措推进产业升级。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建设和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1

图为地膜覆盖在葡萄种植中应用。

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4个示范区核心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超1.4万元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是我市梯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2014年以来,我市规划了29个在2016年以前建设的市级以上示范区,目前已启动了15个示范区的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我市不断改革创新,在制度、政策、环境等方面完善优化,经验可圈可点,硕果摇曳枝头。

兴安县形成沿灵渠南渠水路30公里长的休闲农业示范带,阳朔县有漓江西岸百里新村沟域经济带,荔浦县沿国道线从荔浦至修仁段创建20公里长的万元增收示范带,灵川县打造漓江东岸大圩生态示范带……

在核心示范区的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下,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示范区所在区域经济逐步形成“带状”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这些经济带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集成和推广,阳朔百里新村金桔核心示范区制定的金桔生产标准,不仅是广西的地方标准,而且已申报国家标准并通过专家评审;灵川古镇提香示范区的“双季葡萄”在广西,甚至在全国都是首创,单位面积产值高出全国一倍以上。

主导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带动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局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兴安、荔浦、阳朔县3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区,全市还有9个示范区已获市级考评认定。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核心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荔浦砂糖桔核心示范区涌现种植收入超几十万元、百万元的致富领头人一大批,其中年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户达12户。

“示范区建设提升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拓展了农业功能,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了农村改革新办法。”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同时,我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把示范区的创建与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特别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通过拓展示范区的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挖掘乡村景观、文化和地方品味,利用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促进了休闲农业发展。

“实践证明,要转变我市的农业发展形式,示范区建设是很好的载体和平台,有利于引领农业走上适度规模经营、科技创新、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之路。”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通过抓好统筹规划、资金投入、主体培育、机制体制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1

阳朔百里新村金桔产业(核心)示范区

我市169家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

“种了不愁销,价格还看涨。”去年10月17日,在我市永福县龙江乡举行的首届中国罗汉果节上,桂林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等罗汉果龙头企业与本地经纪人签订了1.4亿个的购销合同,种植罗汉果的农户笑逐颜开。

此前2个月,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还作为全球罗汉果甜味剂领导者,在芝加哥举行的2015年美国食品科技配料添加剂展上,推出其新产品——罗汉果果汁。专业人士称,该果汁能在解决代糖和减少卡路里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作为罗汉果产销的龙头企业,吉福思对罗汉果组培育苗技术、组培苗栽培技术都作了大量研究,通过改良罗汉果品种上、苗木培养和种植技术,罗汉果甜苷加工工艺等,提升了罗汉果产能,创造了一体化的罗汉果甜苷供应链。正是在吉福思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下,桂林罗汉果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实现了产业化,桂林市罗汉果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创新农业经营理念,整合现有的产业优势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对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并付诸实施,建成兴安县“灵渠葡萄休闲农业示范带”,阳朔县“金桔及百里新村经济带”,荔浦县“荔柳路砂糖橘万元增收示范带”,“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西部山区高山蔬菜示范带”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同时,我市还打破区位、资金、能源等劣势,通过资源开发、资产重组、技术对接、嫁接改造、租赁经营等形式加快资金、技术、设备等引进,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成长,促进原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过去五年,桂林形成了门类齐全、涵盖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和名特优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群。

除了龙头企业,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十二五期间也得到快速发展。荔浦亮靓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胡日威,今年春节一直忙着收购荔浦砂糖橘。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一手“牵”着农民搞生产,一手“连”着市场促销售,社里200多农户的砂糖橘全部都卖出去了。近年来,该合作社分别在荔浦、阳朔、平乐、蒙山等地,建立示范园区6000多亩,还先后注册了“荔洲农产”和“亮靓”商标,在阿里巴巴建立了独立网站,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经销网点,有力促进当地农户和社员农产品销售。

截至2015年底,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391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9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87.9亿元,销售收入336.4亿元,实现净利润20.73亿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00个,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110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

1

图为工人们在水果分选包装生产线上,把清洗打蜡后的脐橙装箱的情景。

桂林休闲农业先行一步领跑全国

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

春回大地,桂北处处美不胜收。3月15日,从灌阳县家洞雪梨黑李产业(核心)示范区的一个山坡看去,总面积25000亩的梨花、李花开得漫山遍野,一群群游客在花海里游玩、拍照。频频被举起的镜头中,是朵朵盛开的花和游客笑靥如花的脸。

“春季赏花、夏秋采果、冬日看雪、四季徒步、赏乡村美景”是人们对这座桂北小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概括。

“前来观赏的游客人山人海,农家乐天天有客来,周末更是忙不过来。”果农戴克增说,灌阳县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这几年在政府引导下,村屯周围、房前屋后及路边空间都做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带旺了农家乐,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当地的瑶族饮食文化以及自助摘果的乐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休闲农业进行了着重强调,提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桂林,休闲农业早已先行一步,走在了广西乃至全国前列。

“去灵川大圩摘提子、到龙胜龙脊梯田观稻浪,赴恭城莲花游果海……”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五年,我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2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框架。重点打造漓江沿岸灵川大圩、雁山草坪、阳朔兴坪百里生态示范带,通过实施七大工程(生态建设工程、交通设施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古镇和村庄风貌改造工程、旅游设施建设工程、水源净化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逐步把这一区域打造成桂林市“最大的生态公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休闲旅游示范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生态乡村示范带。

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市产业融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提升了资源价值,打响了特色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

“桂林市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获全国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称号;阳朔县、恭城县,灌阳县、灵川县、龙胜县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数据显示,2015年年底,我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达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

1

游客在七仙峰乡村旅游生态园体验采茶乐趣

十三五: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大市向强市转变

桂林是传统农业大市。快步迈进“十三五”,传统如何迈入现代?农业大市如何变为农业强市?近日,记者从全市农业大会了解到,未来五年,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多措并举,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过去五年桂林农业硕果累累,如今桂林农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农业发展要素更为活跃。”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和“四化同步”、“双核驱动”战略实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升级为突破,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抓规模拓增量、抓特色创品牌、抓防控促发展、抓监管保安全,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机械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我市农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亿斤左右,肉类、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8亿斤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50元,年均增长9.5%

根据部署,未来五年,我市农业系统将坚持创新发展,增添农业发展动力,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破解规模过小的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在农业科技上创新,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切实做好农业污染面源整治工作,按自然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等新技术运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将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密切关注农产品供给需求变化,增强预见性和可控性,立足农村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提高农业开放水平,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作为主场,继续办好广西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积极参加粤桂黔农业合作论坛和东盟博览会,扩大桂林农业的美誉度、桂林农产品的竞争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