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的学习策略分析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特殊阶段,既承载着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也肩负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的任务c要实现这双重目标,就要求教师在短暂的复习阶段有实现优质高效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无疑是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在总复习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课本的使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复习资料取代了课本。新课一结束课本即被抛到一边,教师照着—本或几本复习资料展开复习,学生跟着教师和资料转。由于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多以地、市为组织单位,各地的考试科目设置及学科的考试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复习资料的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追求篇幅而不重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复习资料制约学生学科思维形成的后果,课本所贯穿的课标思想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内涵也得不到充分挖掘,最终导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使总复习教学成为单一的应试过程。
二是习题影响了回归课本。进入复习阶段后,许多教师都把习题当成学生落实知识的法宝而实施“题海战术”,课前练习、随堂练习、反馈练习、课后练习等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忙于完成练习任务。我们并不否认复习过程中习题对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但许多习题仅是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既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又削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结果是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而素质和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三是考试削弱了回归课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考试侧重点,这就使得受到考试压力而习惯围着试题做文章的教师们顾不得去对课本的内涵进行挖掘,把备课时间大多花在琢磨考什么试题上。另外,过多的单元考试、模拟考试、联合考试等也用去了不少时间,使得复习因时间紧迫而“冷落”课本。
四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回归课本。尽管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提出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在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坚守的也还是“考分高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这必然影响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挖掘课本内涵的积极性。
事实上,课本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现行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本是专家团队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编写而成的,既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考虑内容的科学性,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还在突出时代性、关注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有充分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宝库。学生要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知识的巩固,都离不开课本这一学习参照的样本。可以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介质与载体,而且这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很多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若复习时教师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感兴趣于课本素材以外的“广征博引”,貌似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教师的复习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围绕着课本素材去展开,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目标的确定性。当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时,就会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文字对问题作出准确的描述时,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本陈述的严谨性。当师生一道对课本的图片、表格等作出全面的剖析时,就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丰富内涵。取材于课本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科的“味”之所在,更快地建构出自己心目中的“化学形象”。
教师在初中复习阶段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回味”课本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使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化学学科知识框架,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倡导在初中化学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在新课改以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从以下几方面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以下使用素材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加深理解
阅读课本是复习中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形式之一,在使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化学用语,加深对相关概念、原理的准确理解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溶液有关概念时,引领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叙述,分析课本实验设计,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过去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较好地理解“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还能体会到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必须以“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这二点为前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较自然地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对学习初期形成的诸如“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其他任何溶质”等一些片面理解也会消除。
复习过程中适当通过课本阅读来解决问题的内容还包括新课学习时所做的实验现象记录、活动探究的讨论结果、课本图片、课本“资料’栏目等。学生在认识变得更深入的复习过程中去阅读课本,与新课学习时的阅读课本相比,能更有效地将零散、孤立的东西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联系,使相关知识变成彼此间相联的整体,实现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达到强化记忆、增强理解、启发思维的效果,温故而更好地知新。
2、强化对课本素材的挖掘
我们并不提倡简单使用课本素材,更看重的是对课本素材的挖掘使用,举以下几方面的例子具体说明。
2.1 注重对课本素材内涵的拓展挖掘
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课本里有一幅插图(如图1),在复习时,让学生从这幅图里找出能得到的信息,再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从图中不难发现该图形象地说明Mg、zn、Fe、Cu四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区别:有的有气泡冒出,并且冒出气泡的快慢不相同,有的没有气泡冒出,并由此判断出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出隐藏着的另一个信息: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必须要在同一条件下才能比较(比如相同大小形状的金属、相同的酸、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也要一样等),让学生体会到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重视“对比”的条件。
又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课本上有物质电离以及溶液之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它们隐含的信息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最终理解“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借助该图分析反应前后离子种类的变化,不难发现,反应前后减少了H+和OH-,增加了H2O分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反应后离子种类的减少。借助该图使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决大多数学生在复分解反应这—重点内容上理解和应用的“瓶颈”问题。
2.2 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命题
在训练题和考试题命制时,注重应用课本素材也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进行命题,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要求学生以课本第三单元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为背景命制一道选择题,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阅读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的相关内容,依据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选项设计,最后综合提炼学生的设计,形成以下具有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O2↑。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为2:1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以及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都能变得更加清晰,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充分利用零散的课本素材进行知识的整理
学生参与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课堂讨论交流,这种交流需要基于问题而展开,课本素材就可以作为挖掘问题的“原材料”。课本图片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平台。
例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学生很容易背出酸的五条通性,但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对应酸的五条通性的实验或图片,学生不难从课本的上下册中找出四幅与酸的通性有关的图片,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几张图片(如图4所示)集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讨论归纳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能得出酸的哪些性质。可以用:“这幅插图有什么实验现象?隐含了什么化学信息?描述了酸的哪些化学性质?你能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感知知识内涵,理顺思维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学生对课本中零散的知识整理归纳的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使学生掌握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3、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
如果回归课本只是要求学生去翻书,或把知识简单地重复罗列,是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有好的复习效果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3.1 采用“并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里具有并列逻辑关系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时,可以借助物质的分类,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行如表1所示的“并联”回归。
再在表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各种化学反应类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归类,如表2所示。
使用这种方法能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了简单的罗列,学生不但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物质的分类更加清晰,更有意义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3.2 采用“串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中具有隐性联系的相关知识同时“串联”呈现,让学生回归课本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以某一种物质为核心,将它各方面的知识和与它相关的物质串联起来。以Fe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复习为例,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①关于铁燃烧:铁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铁能代替红磷作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验物质吗?某一铁丝不能在刚收集的一瓶氧气中燃烧,原因有哪些?
②关于铁生锈: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是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铁锈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③关于除铁锈:要除去铁表面的铁锈可以用哪些物理或化学方法?用什么物质除锈比较简单?除锈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
④有关铁的置换反应:铁与稀HCl、稀H2SO4。或一些可溶性盐发生的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是多少?H2、C可与铁的氧化物置换吗?工业上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也是置换反应吗?
⑤一些含铁物质的颜色:单质铁的颜色?还原性铁粉的颜色?铁锈的颜色?含有Fe2+溶液的颜色?含有Fe3+溶液的颜色?Fe(OH)3沉淀的颜色?
学生回归课本,找到了这些知识的落脚点,不但再次熟悉了相关知识,更体会到了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实现了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从熟到巧的学习过程。
3.3 采用“归纳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把课本中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比、归纳,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
例如,在复习“探究性实验”时,课本利用磷燃烧探究的实验有三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5所示)。
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白磷或红磷的燃烧,燃烧的现象相同,但实验的目的和结论各不相同。复习时,要求学生归纳各实验的目的、现象和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如图5中的第一个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是为了消耗瓶内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通过倒流到瓶内的水的体积来推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瓶内红磷必须足量;第二个实验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消耗了白磷和氧气,但生成了新物质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但白磷的量不影响实验结果;第三个实验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的,铜片上有白磷和红磷,水中也有白磷,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热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与足够的氧气接触。该实验中白磷的量不能多,否则会污染空气。
学生通过回归课本的归纳对比,不但对磷燃烧的相关知识加深了理解,还能对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归纳。让学生对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实验中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挖掘出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就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零碎知识系统化、知识点间网络化,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现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优质高效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重视回归课本只是众多方法措施中的一种,笔者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但愿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