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分论坛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彭剑波,“以输血与造血——乡村振兴多地实践的规划思考”为题,从策划规划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与挑战,分享了乡村振兴规划的多地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规划策略的思考。
01 乡村振兴情怀与理想
乡村是什么?在我看来,乡村是一方环境,乡村是一个空间,乡村是一种生活,乡村也是一种情怀。浸透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牵挂着你我。不管在城市出生的,还是在乡村出生的,这么多年,人生成长历程中,都或多或少感受过乡村,了解过乡村。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乡村一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根"。过去就有桃花源般关于乡村的理想和意境。现在提出的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来《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百姓亲睦。”这是很好的状态。
富春山居图,也是表达传统的古典的乡居情结的经典作品。其描述的乡村场景,是人跟自然、人跟乡土、人跟田园和谐的环境。“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富春山居图》卷轴及局部
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的振兴,就是要让农业成为一种奋斗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02 乡村振兴工作现实与挑战
随着中央战略发布,1号文件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已经进入到非常重要的阶段。现在的现实是中国的农业经济与中国乡村的发展状态都是非常多元化的。我们有高原地区,有平原河谷地带,也有丘陵地区,也有热带地区,还有一些东北的极寒地区。对于乡村怎么振兴,每个地方都应该针对当地的特点和痛点研究定制化的方案,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模仿或者拷贝。
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攻坚,但乡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跟美国比,以四川为例,我们了解的数据,农业人口的人均产值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农用地的地均产值不足美国的二分之一。中国的农业发展整体比较滞后,我们也有很好的优势,如像袁隆平院士领军的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挑战。
现在乡村振兴工作面对的现实是底子比较薄,人口基数大、地方发展非常不均衡,乡村还在变迁。传统社会是科举乡绅,通过科举实现了乡绅和回流的可能。从乡下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朝做官。退休之后,可以回到乡村来开展后续的文化的传播和相应教育的传承。过去的城乡是双向流动的,现在是留不了城,回不了乡,不愿意待在镇上,是非常尴尬的状态,而且乡村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人才匮乏、精英流失、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些是非常典型的现状。
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规避以下四个误区:
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地产下乡。部分地区推进“农业+房地产” 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农业只是挂挂牌子、当当点缀,被当作争取优惠政策的装饰,部分“田园综合体”项目和农村建设项目沦为开发商变相拿地的房地产项目。
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农民上楼。有些地方为节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或者腾退出建设用地指标,不注意示范引导,不尊重农户意愿,强力实施村庄的搬迁撤并,“一刀切”地要求农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上楼居住,急于求成搞“大拆促大建”。
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乡村资源的竭泽而渔。有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追求“速战速决”、“立竿见影”,喜欢打“运动战”,缺乏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有底线地过度消耗乡村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不经筛选、不顾条件地推动城市产业、企业、人才、要素向农村转移扩散、出现项目烂尾、建设不可持续。
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单一的资金扶持。政策支持过度集中在资金支持,容易导致乡村振兴“重输血轻造血”的问题,通过短期高强度的资源注入导致支持对象对外来资金投入过度依赖,相关试点示范缺乏复制和推广价值;资金的“大上快下”反而容易带来乡村工作的“大起大落”。
此外,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要重视补齐乡村规划的短板。
长期以来,乡村规划是缺位的,过去更多重视城市规划,轻视乡村规划、轻视农业、农村的综合规划。有的地方虽有农业的规划,有村庄的规划,但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整合在一起的规划是很少的。规划的工作在前,实施落实在后,后评估、后续持续的跟进比较缺少,资本跟进不上,资源活力难以释放,金融服务支撑也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也是比较滞后的。
乡村面临很多挑战,不均衡、不持续、短期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表面上的热闹固然重要,但是发展才是实效。
03 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多地实践
乡村振兴规划怎么做?我们团队有幸参与了一些工作,有些体会,跟大家做点交流。
我们所理解乡村振兴规划的关键是要找到"乡村魂",提升振兴力。如果不能激活乡村的灵魂,包括它的人才、文化,不能够实现对振兴的力量的集聚、重组、提升,这个规划可能就很难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的核心还是要抓住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我们梳理了我们过去做的一些典型项目:
第一个实践案例,是在齐齐哈尔的乡村振兴规划工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被誉为黑土地。在扎屯区域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通过品牌的引领,通过产业的蝶变,实现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入科技,加入其他的相应要素,加入品牌化,加入市场,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让当地“量大链短、种强销弱”这样一种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注入北京农业龙头品牌,通过对于原有的产业链进行适度延伸,链接北京的市场,包括通过电商跟全国市场的衔接,通过重大赛事的赞助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效推动了由传统的农业地区向乡村更加综合发展状态的转变。
齐齐哈尔扎屯“三生”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概念规划
第二个乡村振兴的规划探索是在北京延庆。我们充分落实北京新总规的新要求,减量发展,强调生态涵养和保护,探索“生态+发展”。我们希望依托生态本体,植入新的产业,特别是与中医药、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发展,跟北京都市消费人群结合。山水作画,文化兴村、资本下乡、产业旺村的发展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底色上的乡村振兴。
北京市旧县镇丰森源中医药文化健康小镇概念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工作中,双主体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本地的原住民,还有外来的新型主体的参与,让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的产业发展,联营联建,不改变用地性质,不改变所有权,但是通过三权分置的模式,在减量村庄建设用地的情况下,盘活万亩农林用地。
第三个实践案例,是辽宁大梨树乡村振兴。大梨树的乡村振兴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基层强人领军的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山西大寨村有郭凤莲郭书记,陕西袁家村有郭占武书记,这些都是基层强人的带动下的乡村振兴。辽宁大梨树有一个特别有能力的村支部书记毛丰美,也是推动乡村战略的强人。我们在大梨树提升战略中,充分发挥组织振兴的优势,同时把产业振兴和持续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
弘扬“干”字精神,推动大梨树乡村振兴
大梨树是一个典型,就是在组织振兴的情况之下,积极开展了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了乡村的整体综合跨越发展。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乡村发展,可以围绕大都市、围绕大事件来推动乡村振兴。
下面介绍第四个规划探索,天府农博园。大家都知道,四川有三会,糖酒会、农博会和西博会。农博会过去城里举办,下一步计划要长期放在一个乡村地区,希望做一次田园的农博会。农博是入口,农博是一个大的事件,将来一年有数百万人次,这样大的流量,这样一个超级的IP和平台,关键是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催化、能不能孵化一些新的农业产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个要素池里面,能够参与、共建、共享。
我们提出来,以农博会为先导,博览一批、转化一批、产业化一批,通过跟科技链、人才链、金融链、创新链、消费链和服务链的打通,实现现代农业的蝶变,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整体形成乡村振兴新的发展范式,这是基于大事件驱动、大平台引领、大要素凝聚的乡村振兴。
04 乡村振兴规划策略思考
怎么样理解乡村振兴规划,或者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在未来2050年之前很长的周期中,我们作为规划师,怎么去服务这样一个战略落地?
☑ 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的转变;
☑ 农村发展从“四化”同步向农业农村优先的转变;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相关规划政策方面,对于农业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
☑ 农业供给侧改革,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我们的乡村振兴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
☑ 由政策改革向制度改革的转变。从一时政策向长久机制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把市场、政策,和当地百姓、村庄发展的几个要素进行结合,不仅仅要补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更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的发展在战略上是优先于简单的基础设施短板的补充的,要将农业农村的优先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这样的战略要求,需要在人才、产业、效能、资源等方面做提升,补齐短板,把农村要素进行盘活,包括存量的农村用地,包括宅基地、林地、农地等等这些有效资源、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也要响应在农村的产权制度、土地制度,还有相关的支持制度方面的变化,在规划的空间落位和策略落实,和形态支撑和后面的载体,都要进行相应的思考。
作为粮仓的乡村、作为文化的乡村、作为空间的乡村、作为产业的乡村和社会的乡村。要树立“产、村、人、文”的四位一体乡村规划观。在工作重点上要推动五个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特别是聚焦到“产业和人的双重振兴”,构建“五个一套”的乡村全面发展战略。